今早刷手机时,又看到群里有人问:“110022今天净值多少?”配了个焦急等待的表情。这场景太熟悉了——去年我在茶餐厅偶遇的老周就是这样,每隔半小时就要刷新一次APP,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当时他握着发烫的手机嘟囔:“跌了0.5%…要不要割肉?”结果半年后那只基金涨了22%,而他早在第三次震荡时就赎回了。
净值数字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发现很多人把基金投资活生生变成了数字赌博。上周和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笑说现在散户查看净值的频率比看恋人消息还勤快——早上开盘前刷一次,午休刷三次,收盘后还要对比历史曲线图。这种焦虑式投资,简直像给心脏装了定时炸弹。
有意思的是,越盯着净值看的人,反而越容易踩坑。我表姐去年把养老钱投入某明星基金,每天雷打不动记录净值波动,结果在某个单日暴跌3.2%的下午恐慌性赎回。后来才知道那天是基金经理调仓换股,三个月后净值创新高时,她只能对着K线图捶胸顿足。这种对短期波动的过度反应,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人性深处的弱点——我们总妄想掌控根本不可控的东西。
或许该换个思路看问题。就像我认识的那个退休教师,每年只在生日那天查看持仓基金净值。“我又不是日抛型投资者”,她边说边给阳台的月季修剪枝叶,“好的投资像养花,天天扒开土看根茎反而活不成”。这话糙理不糙——当你把投资周期拉长到三年五年,单日净值波动连背景噪音都算不上。

最近AI量化交易盛行,倒让我想起个讽刺的现象:机器执行策略时根本不在乎每日净值,人类却情绪化地追涨杀跌。有时候觉得,所谓智能投顾最大的价值,可能是帮投资者屏蔽掉自己的手贱冲动。
当然我不是说完全不该关注净值。但比起焦虑地盯着数字跳动,或许我们更该思考:这笔投资逻辑变了吗?基金经理策略漂移了吗?市场基本面逆转了吗?去年某爆雷基金净值崩塌前,其实早有持有人发现季度持仓诡异变动——可惜大多数人只顾着追每日收益排行榜。

说到底,净值只是体温计,不是治病药方。下次再想刷新110022的净值时,不如先问自己:如果这个数字消失一周,我的投资决策会改变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