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陆家嘴做了十几年FA的老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看私募排名,就像在夜店找对象——光看身材规模最显眼,但真要长期相处,还得看皮下有多少真东西。”这话糙理不糙。当我们盯着协会最新发布的私募规模榜单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些动辄千亿的巨鳄,究竟是把规模做成了护城河,还是给自己戴上了镣铐?
我至今记得2018年去某家新晋百亿私募调研的场景。创始人办公室挂着”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的书法,茶几上却摆着正在路演的百亿新产品宣传册。这种撕裂感在头部机构中愈发常见——某家常年霸榜的量化巨头,去年超额收益缩水了15个百分点,但管理规模反而逆势增长300亿。这就像餐厅因为排队人多被追捧,至于菜品是否变味,反倒没人深究。
规模扩张的暗面往往被光环掩盖。一家主打主观多头的明星私募,规模突破800亿后不得不重仓大盘蓝筹,业绩逐渐趋近于增强型指数基金,但管理费却是后者的十倍。更讽刺的是,某些机构规模冲进行业前十的当年,反而是旗下产品跑输业绩比较基准的开始。这种”规模悖论”在A股这样高波动的市场尤其明显——当你管理的资金量达到市场某个临界点时,你自己就成了需要对抗的市场本身。
有意思的是,外资私募在这份榜单上的集体缺席值得玩味。桥水在国内耕耘六年规模刚过百亿,还不如某些本土私募发一只新产品的募资量。但这究竟说明外资”水土不服”,还是折射出国内LP群体的非理性偏好?某家以”高换手率”著称的私募规模飙升至行业前五,但其换手率产生的交易佣金,可能比给投资者创造的正阿尔法还要多。
当下最令人担忧的,或许是规模排名正在扭曲行业生态。新锐私募不再埋头打磨策略,而是先把规模冲到50亿门槛——因为渠道代销只认这个数字。某家去年业绩垫底的私募,靠着股东背景在国企委外资金加持下硬是挤进前十,这就像给危房刷上金漆参加建筑评奖。
或许我们需要新的评价维度:规模稳定性系数(规模增长与业绩相关性的倒数)、规模痛苦指数(每增加百亿规模带来的阿尔法衰减值)、甚至规模道德评分(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合规成本)。这些可能比单纯的数字排名更有意义。

说到底,私募行业终究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生意。当某天投资者不再对着规模榜单顶礼膜拜,而是能问出”这家机构的最大管理容量是多少”时,这个行业才算真正走向成熟。毕竟在投资这个世界里,大从来不代表强,就像鲸鱼不会因为体型庞大就成为海洋的主宰——它依然要遵循洋流与生态的法则。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