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课变成”心理按摩院”:我花29800元买到的究竟是知识还是幻觉?
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阿强的电话,话筒那头传来醉醺醺的声音:”兄弟,我把年终奖全砸进国诚那个实战班了…”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两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遇到的诡异场景——三个西装革履的”导师”围着个满头大汗的中年人,桌上摆着的正是印着”29800元特惠”的课程合同。
一、知识付费时代的”炼金术士”

这些投资培训机构的营销话术简直像经过统一培训。他们会先用”三个月实现财富自由”的红色横幅刺激你的多巴胺,再用”限额20名”的倒计时界面触发你的损失厌恶心理。最绝的是那个”学员盈利截图”展示区,我特意用图片搜索引擎查过,至少有三张在不同机构的宣传页面里重复出现。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他们总爱在招生简章里放交易软件的盈利截图,却从不敢展示完整的资金曲线。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必涨牛股”的大爷——他永远只记得自己猜对的那几次。
二、29800元买到的”知识胶囊”
我托朋友搞到过他们的课程目录,里面充斥着”主力资金擒拿术”、”K线语言破译”这类中二病发作的标题。最魔幻的是进阶课里的”庄家思维模拟训练”,讲师让学员轮流扮演庄家收割散户,美其名曰”了解对手盘思维”。
有位离职课程顾问私下告诉我,他们内部把学员分为三类:渴望暴富的”梦想家”、急需翻本的”赌徒”、以及纯粹焦虑的”知识囤积者”。针对不同类型,他们准备了不同的话术剧本,这套玩法在业内被称为”心理围猎”。
三、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算术题
我们不妨做个简单计算:假设某个班级50人,每人缴纳29800元,机构单期收入就达149万元。而他们承诺的”专家实盘指导”,实际上是一个助理同时管理8-10个微信群,发的都是格式化操作建议。
更吊诡的是,这些课程往往把”止损纪律”挂在嘴边,但教学案例永远在展示最完美的买入点。就像驾校教练只教你怎么踩油门,却对刹车系统讳莫如深。去年有家类似机构被曝光,其宣称的”87%胜率”实际是把所有5%以下的小额盈利都统计为成功交易。
四、投资教育的”罗生门”悖论
真正有价值的投资知识往往符合两个特征:要么简单到不值三万块(比如巴菲特反复强调的指数基金定投),要么复杂到根本没法用课堂传授(比如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这就陷入一个死循环——能标准化教学的内容大概率是无效的,而真正有效的策略又难以规模化传授。
我认识某私募基金经理,他调侃说这些课程就像”炒股界的成功学”:把偶然性包装成必然性,用幸存者偏差编织财富幻觉。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机构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从来不是投资收益,而是源源不断的学费。
五、一个替代方案实验
去年我做了个极端实验:用准备报班的钱直接买入沪深300ETF,同时虚构了一个”已报名”的身份混入学员群。半年后发现,ETF账户浮盈8%,而群里超过60%的人在实际操作中亏损,最惨的学员因为跟单某”强势股战法”踩中退市雷。
当我在群裡提出这个对比时,立刻被移出群聊。但有个学员私信我说了句震撼的话:”其实我们都知道可能被骗,但每个月有老师嘘寒问暖,有同学互相打气,这钱就当买了个心理互助会…”
或许这才是这类产品真正的卖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人们购买的从来不是确定性,而是对抗焦虑的安慰剂。就像明知保健品可能没用,但拧开瓶盖的瞬间就获得了”我在为自己投资”的心理满足。
(后记:阿强最后没去退款,他说就当买了张”认知门票”。而我在想,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知识的定价变得如此粗暴——用人民币标价,用焦虑计量,用幻觉结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