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和一位基金经理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窗外金融塔楼的灯光像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他突然苦笑说:”你知道吗?我最怕的不是熊市,而是每个新产品开头那三个月——就像被迫参加一场蒙着眼睛的舞会,音乐响着,但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踩空。”
这个比喻精准得令人窒息。建仓期哪里是什么技术操作窗口?根本就是一场人性压力测试。官方定义里那些”不超过6个月””逐步建仓”的温柔说辞,在实践中往往扭曲成基金经理与投资者之间的心理博弈。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2020年某科创主题基金,那位北大数学系出身的经理硬是扛着90%空仓度过前四个月,期间净值几乎纹丝不动。投资者论坛里每天都有新骂帖:”还不如存余额宝””典型的不作为”。结果呢?等科技股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后精准抄底,一年后业绩冲到同类前三。现在回想起来,那种近乎偏执的耐心,在当下这个被实时净值更新驯化得焦虑不堪的市场里,简直像出土文物般珍贵。
但更多时候,我看到的是另一个方向的失控。某些年轻基金经理像被丢进糖果店的孩子,迫于排名压力在头两周就打满八成仓位——去年就有个经典反面教材,某文体健康基金建仓期疯狂追逐当时热门的元宇宙概念股,等封闭期结束净值已跌穿0.9。最讽刺的是,季报里还写着”秉承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某种程度上,建仓期像一面照妖镜。那些天天在路演里吹嘘”择时能力”的,往往最先暴露短线交易的瘾君子本质;而真正践行自下而上选股的人,反而要承受”踏空”的骂名。这个行业最荒诞的悖论莫过于:所有人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却要求基金净值必须每天都有进步。
最近让我忧虑的新趋势是,某些平台开始推出”建仓期直播”。画面里基金经理对着摄像头侃侃而谈,屏幕下方滚动着”今天加仓了某某股票”的弹幕。这简直是把心脏手术过程做成真人秀——当投资决策变成讨好观众的表演,那些需要时间孕育的价值种子,注定会在喧嚣中夭折。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建仓”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在仓储物流行业,建仓意味着规划货架间距、设计通风系统、安装防潮装置,所有这些看不见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物资流转。而基金建仓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是买入了什么,而是为什么选择不买、为什么选择等待、为什么敢于与市场共识背道而驰。
下次当你打开基金账户,看见那个三个月不动如山的净值曲线时,不妨多些耐心。真正优秀的建造者,宁愿承受开工初期的寂静,也不愿交出注定崩塌的空中楼阁。毕竟投资这场马拉松里,最精彩的从来不是起跑时的推挤冲撞,而是那些在无人注视时调整的呼吸节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