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退费”变成一场心理战:我在利多星的奇幻漂流
上周三深夜,我又一次盯着手机屏幕上的账单明细发呆。那个刺眼的数字——”利多星服务费2980元”,像是个不请自来的客人,赖在我的账户里不肯走。这已经是第三个月了,当初承诺的”不满意随时退”现在看来更像是个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
说实话,我当初注册利多星时完全是被那个笑容甜美的客服给”套路”了。”王先生,我们的智能投顾系统准确率高达92%,第一个月免费体验,不满意随时可以退…”她说话时那种笃定的语气,让我想起了老家集市上卖”包治百病”药酒的小贩。但区别在于,现在这套话术穿上了金融科技的外衣,显得格外”高大上”。

第一次申请退费的经历堪称魔幻。客服热线永远在播放那段”当前坐席全忙”的钢琴曲,在线客服的对话框会在你提到”退费”二字时突然”断连”。最绝的是他们的退款流程——需要先填写17项个人资料,再上传身份证正反面、银行卡照片、三个月内的水电费账单…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申请国家机密项目的安全许可。
我认识的老李更惨。这个退休老会计在利多星上亏了钱想退服务费,结果被拉进一个”VIP专属服务群”,群里每天都有”老师”晒盈利截图。当他第七次提出退费时,客服突然变得异常热情:”李叔叔,我们新推出了钻石会员服务,只要续费就能享受…””这不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吗?”老李苦笑着跟我说。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退费政策就像俄罗斯套娃——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还藏着多少层。公开的退费条款写得冠冕堂皇,实际操作时却暗设各种”软门槛”:有的要求账户必须保持活跃30天,有的规定要完成5次以上交易,最离谱的是某平台居然要求用户先给服务打五星好评才能申请退款。
在这场退费拉锯战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野路子”。比如在每周二上午10点打电话,这个时段接通率莫名其妙地高;或者在社交媒体上@他们的官方账号时带上消费者权益话题标签,客服的响应速度会显著提升。但说真的,一个需要消费者钻研”攻略”才能退费的服务,本质上就已经变质了。
金融行业的朋友私下告诉我,这些”智能投顾”平台的盈利模式其实很透明——服务费收入占总营收的60%以上。所谓的AI选股,很多时候就是个精致的噱头。”你知道为什么退费流程要设计得这么反人类吗?”他眨眨眼,”因为每增加一个步骤,就会有20%的用户放弃。”
上个月我终于要回了那笔服务费,代价是打了23通电话,在线排队累计9小时42分钟,写了4封投诉信。当我收到退款到账短信时,竟然有种中了彩票的错觉。但转念一想,这本就是我的钱啊,怎么要回来反倒像占了便宜似的?
现在每当我看到”智能理财”、”AI投顾”之类的广告,总会下意识地数数广告里出现了多少次”免费”和”高收益”,却从来看不到”退费”这两个字。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过的话:”金融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让复杂的不平等交易看起来简单又公平。”
或许下次再遇到”不满意随时退”的承诺时,我们该多问一句:”那么,满意的标准是什么?”毕竟在这个算法当道的时代,连”不满意”都可能被重新定义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