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我在深圳华强北的一家咖啡馆等人。隔壁桌两位穿着西装的中年人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什么”生态圈”、”科技赋能”——这些词儿听着就让人头大。直到其中一人提到”平安银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是在聊互联网公司,而是在说一家银行。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如今的银行早就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了。就拿平安银行来说,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个”金融界的变形金刚”——你永远猜不到它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存钱的地方”到”生活解决方案”
我最开始接触平安银行纯粹是个意外。三年前为了办车贷,对比了好几家银行,最后发现平安的利率虽然不是最低的,但他们的APP做得实在太人性化了。从申请到放款,全程手机操作,连一次营业厅都没跑。这事儿要是放在十年前,怕是得准备一沓材料,跑个三五趟。

但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后来的事。还贷期间,APP时不时会推送一些养车技巧、保险优惠,甚至还有周边洗车店的折扣券。有一次我车胎扎了,正要找救援,APP居然主动弹出了最近的维修点导航——它怎么知道我需要帮助?后来才明白,是他们整合了车载智能设备的数据。
这种”比你更懂你”的服务,让人又爱又怕。爱的是确实方便,怕的是隐私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与其让数据沉睡,不如让它为我们做点实事——当然前提是安全可控。
科技的外衣,金融的里子
有人说平安银行更像科技公司,这话对也不对。我有个在硅谷做技术的朋友回国考察,特意去平安科技部门转了一圈,回来跟我说:”他们的AI研发团队规模,都快赶上我们那儿的中型科技公司了。”
但我觉得,平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没忘记自己是谁。科技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回归金融本质。去年我接触过他们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把区块链技术用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确实解决了不少传统信贷的痛点。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在推广新技术时依然保持着银行特有的审慎——这点很”银行”。
服务的温度与算法的冰冷
不过话说回来,机器终究是机器。上个月我母亲去支行办业务,回来说柜台人员特别耐心,手把手教她用手机银行。这件事让我想到:在大家都在谈线上化的时代,线下网点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再智能的APP也比不上一个真诚的微笑。
平安在这方面做得挺聪明——他们没有盲目撤销线下网点,而是把网点转型成”智能+人工”的混合模式。这种既拥抱新技术,又保留人文关怀的做法,在我看来正是传统金融机构转型该有的样子。
未来会怎样?
有时候我会想,像平安这样的银行,未来会走向哪里?也许有一天,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服务。就像电一样,我们不需要知道它从哪儿来,但只要需要,随时都能用上。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银行能够守住那份”值得托付”的承诺。科技可以改变服务方式,但不该改变金融业的核心价值——信任。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开头华强北的那次经历。现在终于明白那两位西装男士为什么那么兴奋了: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能够参与重塑一个古老行业,确实是件让人热血沸腾的事。
只是作为普通用户,我更关心的是明天醒来,我的银行又能让生活方便多少——这种期待本身,不就是这个时代最迷人的地方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