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陆家嘴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最怕的不是同行挖角,而是中银理财的客户经理又给我客户发了新产品说明书。”这话乍听是玩笑,细想却透着行业变革的暗涌。
中银理财这家背靠中国银行的”富二代”,表面上打着稳健传承的旗号,骨子里却在进行一场危险的平衡术。我翻过他们近期的产品清单,发现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号称”稳健增值”的固收类产品,实际持仓里竟然藏着可转债和次级债。这就像米其林餐厅把预制菜重新摆盘,本质上还是在玩期限错配的老把戏。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客户分层策略。去年在某个行业论坛上,听他们高管侃侃而谈”千人千面定制服务”,但当我以普通客户身份走进网点时,客户经理开口推荐的第一款产品,和给我隔壁退休教师推荐的竟是同一个代码。这种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暴露出传统银行体系与真正财富管理之间的鸿沟——他们或许能精准计算β系数,却算不透人心。
有意思的是,中银理财最近开始大谈”投教赋能”。但看着那些穿着制服的小姑娘,对着60岁大妈解释什么是”年化波动率”时,我总觉得像是在教金鱼骑自行车。不是内容不对,而是场景错位。真正的财富管理应该像老中医问诊,得先望闻问切,而不是直接开阿司匹林。

对比招商银行私行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中银理财总带着种体制内的笨拙感。就像个穿着西装踢正步的军人,每个动作都标准却缺乏灵动。他们最新推出的碳中和主题产品,说明书里堆砌着ESG评级和碳排放公式,却说不清为什么某家光伏企业的技术路线更值得押注。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回避,暴露出投研深度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中银理财有个被低估的优势——那些散落在县城网点的储户资源。我老家县城的中银理财专区,经常能看到卖菜大妈拿着存折来问”哪个利息比定期高点儿”。这种下沉市场的信任资产,是互联网平台烧再多补贴都换不来的。可惜的是,他们似乎更愿意把这些客户往标准化的产品池里赶,而不是做真正的需求挖掘。
最近监管对”伪净值化”的整顿,倒是逼出了些有意思的变化。中银理财开始把部分权益仓位外包给私募,这招”借船出海”看似聪明,却让我想起2015年伞形信托的教训。当银行系玩家开始玩起了套娃游戏,风险定价的链条就变得模糊不清——最后买单的,恐怕还是相信”银行背书”的老百姓。
说到底,理财子公司这场改革,本质上是要把银行的信贷思维扭转成投资思维。这就像让习惯了正步走的仪仗兵改跳街舞,动作变形在所难免。有次我翻到中银理财某款产品的季度报告,发现基金经理用三百字解释为什么跑输基准,其中二百字都在说”市场系统性风险”——这种充满银行特色的免责话术,暴露了基因改造的艰难。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银理财,现在最需要的或许不是产品创新,而是一场认知革命。当90后开始继承家业,当区块链重构信用体系,银行理财不能再靠着”刚兑信仰”的余温过日子。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说的:”他们要是真能把风控能力和客户资源用好,我们这些野路子出身的早就没饭吃了。”
问题在于,戴着镣铐跳舞的银行系选手,敢不敢真的扯开领带,和市场化机构来场贴身肉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