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给我发来一张截图,满屏的负收益像极了2020年那次熔断时的惨状。他问我:”你说这要割肉吗?”我盯着那个-37.8%的数字看了很久,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基金经理办公室听到的一句话:”大部分人来市场是为了赚钱,但最终都成了行为艺术表演家。”
这让我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去年奶茶店排长队的时候,隔壁证券营业部门可罗雀;今年奶茶店倒闭潮来了,基金讨论区反而人声鼎沸。你看,普通人总是在最不该热情的时候满腔热血,又在最该冷静的时候仓皇出逃。
我有个损友做过实验:2021年白酒基金最火时,他故意买了某冷门化工基,结果去年排名前10%——这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逆向思维比技术分析管用。当然他现在还捂着没卖,说是要等个”戏剧性的出场时机”。
最魔幻的是上周去参加个线下理财沙龙,主持人问”亏损超过30%的举手”,全场齐刷刷举起的手像极了当年军训报数。有个大姐说得实在:”当初说好的年化10%,现在每天跌得比我买菜砍价还狠。”她这句话突然点醒我,或许我们真该用买菜思维来玩基金?蔫了的白菜打三折照样有人抢,跌了30%的蓝筹股怎么就没人要了?
我发现个规律:当豆瓣”今天你绿了吗”小组日活超过小红书美妆板块时,大概率是阶段性底部了——这指标比什么MACD金叉都准。毕竟情绪面这东西,在极端值时往往比基本面更诚实。
当然我不是说死扛就是王道。去年亲眼见过某个私募大佬,从管理50亿到改行开火锅店只用了11个月。他涮着毛肚跟我说:”止损线设得比丈母娘门槛还低,这才是生存之道。”这话虽然带着花椒味,但细想确实在理。

最近有个反直觉的现象:那些天天晒收益图的网红大V们,开始改行教python和视频剪辑了。这或许是个比任何技术指标都管用的反向信号——当卖铲子的人比挖金子的人还多时,说明矿坑里确实没剩多少金子了。
所以现在遇到朋友问要不要割肉,我通常建议他先卸载交易软件三天。如果这期间睡得着觉,就留着;如果失眠,说明仓位已经超过心理承受能力——这和谈恋爱一个道理,整天查手机的那位注定先崩溃。
说到底市场就是个巨型投票机,短期看谁嗓门大,长期才称体重。有时候亏钱不是坏事,至少让你看清自己是来投资的,还是来体验心跳的。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天天盯盘的人,投资收益普遍跑不过忘记账户密码的。
(写完看了眼自选股,得,今天又省了杯奶茶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