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给我转发简七的某篇推文时,我正对着Excel里五颜六色的基金盈亏柱状图发呆。红色像警报灯一样刺眼——过去三年坚持定投的某明星基金,收益率竟然跑不过楼下早餐店肉包子的涨价速度。
“理财就是理生活”这句slogan突然变得有点讽刺。
一、
我第一次知道简七,是在2016年P2P最疯狂的时候。当时公司楼下电梯间天天播着某理财平台的广告,年化12%的收益率让同事们在等咖啡时都在交换邀请码。但简七在公众号里写了篇你看中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你的本金,用火锅店充值卡比喻资金池风险——那天我退掉了准备投的三万块,三个月后那家平台爆雷登上了社会新闻。

有意思的是,当年劝人谨慎的理财科普号,现在反而开始教人”主动承担风险”。某篇讲止盈策略的文章里,作者轻描淡写地说”亏损20%只是热身阶段”,配图是个微笑喝咖啡的卡通女孩。这让我想起健身房推销私教课的套路,永远把最痛苦的环节包装成蜕变的前奏。
二、
上周和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吃饭,她突然说:”你们搞理财的,现在越来越像我们这行了。”见我没反应过来,她补了句:”都在卖情绪止痛药,只不过你们包装成年化收益率。”
深夜翻简七的付费专栏时,我突然懂了这句话。某节讲资产配置的课里,主播用ASMR般的语气重复着”控制你能控制的”,背景音是雨声和白噪音。底下最高赞评论是:”每次失眠听这节课,比吃褪黑素有用。”
或许现代人需要的根本不是理财策略,而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精神按摩。当房贷利率、股市波动、裁员危机像暴雨般砸来时,有人温柔地告诉你”定投就好”,本身就是种情绪价值。就像我明知道星座运势是概率游戏,但每周一还是会点开看看——理财博主和占星师,本质上都在兜售秩序幻觉。
三、
最让我警醒的是某次线下活动。当简七的讲师在PPT上放出”复利曲线”时,前排姑娘突然举手问:”如果每年都遇到黑天鹅,这个曲线会不会其实是心电图?”全场哄笑中,讲师愣了兩秒说:”所以我们要做资产配置呀。”这个标准答案像创可贴一样,轻轻盖住了某个正在流血的真相。
后来我意识到,所有理财课程都不敢真正讨论的问题其实是:当系统性风险来临,个人努力在概率面前就像台风天的雨伞。就像没人会告诉你说,过去十年定投沪深300的收益,可能真的不如闭眼买中某支白酒股——虽然前者才是政治正确的答案。
四、
现在我看理财内容的心态,有点像中年人逛文玩市场。不再相信”三年财务自由”的童话,但依然会为某些洞察买单。比如简七最近有篇写”心理账户”的文章,说很多人亏钱不是因为不懂技术,而是把首付款放进股市时,潜意识里已经把它标记成”赌桌筹码”。
这种戳破自欺欺人的瞬间,才是理财内容最珍贵的部分。就像我至今记得某篇短文里的比喻:”K线图是市场的心电图,但你的止损线才是自己的心跳。”
所以现在,我依然会看简七,但像吃川菜一样——只挑里面的肉丁吃,不会整盘吞下。毕竟真正的好理财师应该像老中医,不会给所有人开同一副药方,而是先号脉问一句:”你最近睡得好吗?”
或许某天,理财内容的终极形态会是深夜电台模式:主播在片头说”今天的市场跌得很难看,我知道你心情不好,我们先放首大悲咒”——承认失控,才是控制的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