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末,朋友圈开始流传各种“历史数据统计”,标题无一例外耸人听闻——《十二月股市上涨概率高达XX%》。这些文章总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门口那个举着八卦盘的算命先生,嘴里念叨着“流年运势”和“黄道吉日”。说实话,我宁愿相信他摊位上那只会叼签的鹦鹉,也不愿对着冷冰冰的历史概率表下注。
去年这个时候,我在陆家嘴某券商的年终策略会上听到个有趣的说法:十二月行情本质是场集体心照不宣的谎言游戏。基金经理要冲排名,上市公司要粉饰报表,散户想着拿红包钱过节——所有人都在默契地扮演同一个童话里的角色。结果呢?那个十二月创业板指跌了8%,我认识的一位私募老总在平安夜当晚删光了所有交易软件,据说现在改行在崇明岛搞有机农场。
数据当然会说话,但说出的往往是人们最想听的那部分。统计显示过去二十年A股十二月上涨概率确实有六成,可要是把时间切片仔细看:2018年贸易战时的单月11%暴跌,2020年疫情反复中的震荡磨底,这些被概率分母稀释的残酷瞬间,才是真正决定投资者年终奖厚度的关键。就像气象预报说降雨概率30%,没带伞的人偏偏总会撞上那场瓢泼大雨。
最近和做量化交易的朋友喝酒,他打了个精妙的比方:十二月行情就像经过精密计算的赌场轮盘,历史数据是那些已经亮出来的牌面,但庄家手里的底牌永远盖着三张——政策窗口指导、机构调仓暗流、还有北上资金突如其来的圣诞休假。上周末他团队的阿尔法策略刚触发止损,原因是没料到某白酒龙头会在年报预告前突然被外资砸盘。“知道什么叫概率的恶意吗?”他晃着威士忌杯苦笑,“就是你用十年数据建模,市场用十分钟教你做人。”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十二月最大的风险不是下跌,而是被概率麻醉的思考惰性。当所有人都盯着日历做多时,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去年此时无人问津的医疗器械板块,在月末疫情反复时悄然走出一波20%行情——当时忙着追消费白马的人们,现在复盘时多半会捶胸顿足地说“早知道”。
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时,我反而觉得该感谢这些看似可靠的统计数字。它们像公路边的警示牌,提醒着前方有63%概率是坦途,但真正老练的司机都明白,决定能否安全到家的从来不是概率,而是你方向盘后的双手是否能在结冰路面稳住方向。毕竟在金融市场里,最危险的从来不是已知的风险,而是戴着确定性面具的侥幸。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15年十二月降准后的暴涨行情里,我邻居大妈用退休金全仓追进去的证券股,直到三年后才刚刚解套。你看,概率从来不会告诉你的故事结局,往往才是最值得品味的部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