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七日年化4.5%的理财产品。”比余额宝高两个点呢!”他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想起去年在澳门赌场见到的那个押大小的年轻人。
说实话,我对这种”短期高收益”的玩意儿始终抱有某种警惕。不是说我有多清高——去年试水某个30天期理财,到期赎回时发现实际到手收益比宣传的少了0.3%。客服的解释像极了爱情骗子的话术:”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呢亲”。真是讽刺,我们一边嘲笑老年人买保健品,一边自己沉迷于数字时代的金融保健品。
最让我困惑的是,现在连买菜大妈都在讨论T+0赎回到账。这让我怀疑,短期理财本质上是不是一场集体性的时间焦虑?我们总想着让钱永远处在”即将增值”的状态,像极了那些不停刷社交软件害怕错过任何动态的现代病患者。
但话说回来,谁又能完全避开这种诱惑呢?上个月我把一笔装修备用金扔进某个90天结构性存款,美其名曰”资产配置”,其实就是在3%的通胀面前慌不择路。银行经理那句”资金站岗成本”真是精准戳中了现代人的软肋——我们宁可让钱在风险里打转,也不能忍受它”闲着”。

有意思的是,最近区块链概念理财卷土重来。某平台推出”7天数字资产增值计划”,年化动不动就标8%以上。我认识的一个95后程序员居然把三个月工资都投进去了,理由是”比P2P靠谱”。历史果然是个循环,只不过这次披上了科技的外衣。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短期理财本质上是对抗死亡焦虑的金融化表达。通过让资金保持高速流动,我们获得了一种虚假的掌控感——就像不停刷新天气预报的旅行者,以为这样就能改变明天的天气。
(写到这儿看了眼账户,昨天买的14天期理财刚刚到账。嗯,真香。)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