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个做文创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搞钱的门路比创作思路还多。” 这话让我愣了几秒——可不是吗?五年前大家还在为BP没人看发愁,如今却要烦恼该选哪个平台“翻牌子”。互联网融资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很多人对它还停留在“多快好省”的刻板想象里,这倒让我觉得有必要泼点冷水。
记得三年前我参与过一个民宿众筹项目,当时团队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天真,在某个垂直平台挂了超有格调的设计图。结果呢?首周募资额还比不上隔壁卖文创袜子的项目。后来我们琢磨明白了:互联网融资最讽刺的一点在于,它既消解了传统渠道的壁垒,又建立了新的隐形门槛——你的故事必须比数据更好看。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几种方式,说实话已经快被玩坏了。股权众筹?早变成大型PPT选秀现场,投资人刷项目比刷短视频还快。P2P网贷更别提,去年爆雷的那几家现在还在清算,当初喊着“金融民主化”的创业者,现在改行做知识付费教人避坑了。最让我警惕的是那种“算法匹配”融资平台,号称AI能精准链接项目和资金,可上次我测试时,它居然把殡葬服务推荐给了母婴投资人——机器到底不懂人类那点微妙的欲望。
我特别想戳破的一个幻觉是:互联网并没有让融资变容易,它只是把竞争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以前你只需要说服会议室里的几个投资人,现在要在信息洪流里抢到0.5秒的注意力。有个做可持续时尚的90后创始人跟我说,她每周要录制3条不同风格的短视频,分别投放在小红书、视频号和TikTok——就为了伺候不同平台投资者的内容偏好。“有时候觉得不是在融资,是在参加跨界选美。”她苦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抹茶拿铁。

不过话说回来,最近冒出些有意思的变种。比如我关注的某个Web3项目,他们不搞传统路演,而是在Discord里用剧本杀的形式释放投资线索,社区成员要通过解谜任务才能拿到投资资格。这种带着游戏化色彩的融资方式,反而筛掉了那些只想快进快出的热钱。还有个小程序开发团队更绝,直接把未上线的产品做成AR彩蛋藏在城市地标里,投资人得亲自跑到现场扫码才能看到完整BP——这招虽然折腾,但确实让那些坐在保时捷里刷项目的老板们重新体验了“追逐”的实感。
说到底吧,互联网融资演到现在,早就过了拼渠道数量的阶段。就像我那个做文创的朋友最后悟到的:当你发现所有平台都在推“爆款模版”时,或许刻意笨拙反而成了最聪明的策略。他后来把融资计划书印在宣纸上,用毛笔小楷手写,快递给二十家机构。你猜怎么着?有三位投资人专门加微信说“多年没见过这么有体温的BP”——虽然最后只有一家真的投了,但转化率比广撒网时高了不止三倍。
所以别太把互联网当万能解药,它顶多是面镜子,照出的是人性里那点永远改不掉的矛盾:我们既渴望高效连接,又 secretly 期待着意外的碰撞。融资的本质,说到底还是人和人的事儿,只不过现在换了个更花哨的场子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