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朝阳区某商场,我目睹了令人玩味的一幕:三家奶茶店门可罗雀,而角落里的DIY蛋糕工坊却排着长队——十几个年轻人正对着歪歪扭扭的奶油裱花笑得前仰后合。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当代消费者买的或许根本不是蛋糕,而是那段能发朋友圈的”沉浸式体验”。
一、被低估的情绪价值
传统烘焙店总在比拼原料和技艺,但我的市场调研显示,78%的DIY顾客根本尝不出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的区别。他们更在意的是操作台上精心布置的补光灯,以及印着”今日主厨”的定制围裙。有位95后顾客的原话让我印象深刻:”米其林三星的蛋糕拍出来像外卖,但自己做的丑蛋糕能收获200个赞。”
二、危险的甜蜜成本
去年帮朋友核算过一家网红DIY店的账本,发现个反常识的现象:他们的淡奶油损耗率比传统店高42%。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顾客总把裱花袋当玩具挤——这种”娱乐性损耗”在行业里普遍存在。更棘手的是,某次团建活动中,两个姑娘为争抢最后一份食用金粉差点大打出手。这类”体验型消费”的隐形成本,教科书上可不会写。

三、空间设计的魔法
观察过上海某家月流水超30万的店铺,他们最妙的设计是”事故拯救站”:当顾客把蛋糕坯烤焦时,店员会戏剧化地大喊”恭喜触发隐藏任务”,然后提供预制胚体继续装饰。这种将失误转化为彩蛋的巧思,比任何促销活动都管用。我的设计师朋友甚至提出个疯狂构想:故意把部分工具设计得难用,让顾客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额外成就感。
四、意想不到的衍生需求
在杭州某社区店蹲点两周,发现晚间7-9点常有独自前来的中年人。询问后得知,他们把这当作”合法玩泥巴”的心理疗愈。更意外的是,有家店因提供分手蛋糕销毁服务(用锤子砸碎前任照片饼干)上了热搜。这些非典型需求正在重塑行业边界。
结语:
开DIY蛋糕店就像经营一个糖霜覆盖的心理学实验室。当Z世代把”过程价值”看得比”结果价值”更重要时,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产品”。下次看到有人花198元做塌一个6寸蛋糕时,别笑——那团走形的奶油里,藏着消费升级最真实的褶皱。
(后记:写完这份计划书,我决定先报名参加陶艺课——毕竟如果连自己的作品都不敢搞砸,怎么理解顾客们”花钱买罪受”的快乐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