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行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兄弟,我司新来的95后总监,压根没考过从业资格证。”看我瞪圆的眼睛,他抿了口威士忌笑道:“人家走的是免考通道——金融学博士直接换证。”
这事让我琢磨了好几天。表面上,免考政策是给高端人才开绿灯,但细想之下,这套规则像极了基金行业自身的隐喻:既要门槛又要破格,既要规范又要灵活,活脱脱一场精心设计的平衡术。
免考清单里的权力密码
官方文件里罗列的条件看似清晰:经济学博士、CFA持证人、担任过高管多年…但真正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条件背后的价值排序。我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拥有十年实战经验的老兵,反而比不过刚毕业的理论派博士。这就像允许没上过战场的军校教授直接授予将军衔,却要求侦察兵从列兵开始考理论。
去年在某行业论坛上,有位私募大佬拍桌吐槽:“我管着50亿盘子,还得回头背基金法律法规选择题?”现场哄笑中带着苦涩。免考机制本质上是对某些资历的“信用兑换”,但问题是:学术头衔的信用权重,凭什么永远碾压市场实战的信用?
灰色地带的诱惑与风险
我认识个哥们,三年前咬牙花重金读了某国际名校的在线金融博士项目——说白了就是冲着免考资格去的。最近他苦笑着跟我说:“现在HR看到洋文凭先查教育部认证,免考审批比考试还折磨人。”这种钻空子的 attempted(尝试)背后,暴露出行业对标签的畸形迷恋。
更值得玩味的是,某些机构把“协助办理免考”做成了地下生意。他们深谙审批环节的模糊地带,比如对“同等专业资格”的解读弹性,或是“曾任金融机构部门负责人”的认定标准。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反而让免考成了某些人的特权游戏。
资格证到底在过滤谁?
有次和监考老师聊天,他直言不讳:“考试筛掉的是最老实的那批人。”这话虽然偏激,但不无道理。真正擅长规则套利的人,要么早靠资历免考了,要么有资源搞定“特殊审批”,最后坐在考场里啃书的,往往是没背景的普通毕业生。
这让我想起某网红基金经理的争议——他靠着家族资源年轻时就当上投资总监,自然符合免考条件。但当他在直播里把夏普比率说成“牛排熟度标准”时,观众才意识到:资格证至少能保证从业者知道基础术语。
我们真正该免考的是什么?
或许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该免考”,而在于“考什么”。当前考试还在大量考察记忆性内容,比如法律法规的条文编号、公式的机械套用。这些知识在ChatGPT时代还剩多少价值?反而不如要求申请人提交实盘交易记录或投资分析报告——哪怕年化收益率是负的,至少能看见真实的决策逻辑。
有个大胆的设想:为什么不能搞个“负面清单式免考”?比如允许五年内无违规记录的从业者免考法规部分,或者让公开组合跑赢基准的人免考投资分析。这种基于结果的认证,或许比看文凭看头衔更接近风控本质。
说到底,当行业一边喊着“打破唯学历论”,一边把博士学历设为免考金牌时,这种分裂本身就值得玩味。资格认证的本质应该是守护投资者利益,而不是构建精英俱乐部的围墙。下次当你看到“免考精英”们管理的基金净值曲线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张免考通行证,到底是谁的免死金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