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秋天,我和一位在招行做了十几年风控的老朋友喝咖啡。聊起股票,他苦笑着说:”我们行里人自己都搞不懂股价——明明财报亮眼,市场情绪却像坐过山车。” 这句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毕竟,在多数人眼里,银行股就该是稳健的代名词,但招行这几年偏偏活成了一部金融界的冰与火之歌。
数字化的悖论
招行最早喊出”金融科技银行”口号时,业内多少带着看戏的心态。传统银行搞数字化?像让大象跳芭蕾。但如今招行APP月活破亿,线上业务占比超七成,这头大象不仅跳起来了,还自带流光溢彩的LED舞美效果。
但问题恰恰藏在这里:当招行把身家性命押注在数字化上时,它真的还是那个”银行”吗?某种程度上,它正在变成一家带着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这解释了过去三年其估值为何时而逼近互联网企业,时而又被打回银行股的原形。市场给的市盈率总是在”科技叙事”和”金融本质”之间反复横跳。
我最担心的是场景化金融的陷阱。招行大力推的饭票、影票等生态服务,看似增加了用户粘性,实则可能模糊了金融服务的核心边界。有次我试着用招行APP买电影票,流程顺畅得令人惊讶,但退回首页时突然恍惚:我究竟是在用银行工具,还是在用一个披着银行外衣的生活服务平台?
零售之王的光环与阴影
业内常说”零售看招行”,这话不假。但零售业务这块蛋糕,如今啃起来越来越费牙口。去年信用卡不良率抬头时,我和做信评的朋友聊过,他直言:”经济下行期,最先爆雷的往往是曾经最优质的客群。”
这让我想起2019年去招行深圳总部参观时看到的实时风控大屏——成千上万的交易数据像星河般流动,算法能在0.1秒内识别可疑交易。但机器再聪明,也算不透人性。当年轻人开始用”信用裂变”套现投资,当小微企业主把经营贷拿去炒房,所谓的大数据风控反而可能制造出更精致的风险盲区。
政策市中的生存智慧
最近和朋友争论招行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他坚持认为”招行对公房贷占比低,安全垫厚”。但我翻年报时注意到另一个细节:招行私行客户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相关产品占比达28%,这还不包括客户自行投资的房产。某种意义上,招行早已和房地产经济形成了共生关系——不是通过贷款端,而是通过财富管理端。
这种隐蔽的关联性让我警惕:当政策转向时,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就像冲浪者再优秀,也逃不开浪头的力量。招行管理层显然意识到这点,去年开始猛推绿色金融、专精特新贷款,但这种转型需要时间,而市场总是缺乏耐心。
尾声: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
前两天看到招行股价跌破40元,朋友圈里有人哀嚎”银行股信仰崩塌”。但我反而觉得,此刻正是重新审视招行价值的好时机。它或许不再是过去那个稳赚不赔的”零售之王”,但确实正在蜕变成更复杂的金融生物——既有传统银行的扎实根基,又带着科技企业的冒险基因。
最后说个小事:我家小区门口的招行网点,去年把人工柜台从6个减到2个,却新增了数字货币体验区和VR财富规划室。每次路过时,我总会想起那位风控老友的调侃:”现在连我们自己都要重新学做银行人了。”
或许这就是招行股票最真实的写照:一艘正在重造甲板的巨轮,既享受着改造的兴奋,也承受着颠簸的不安。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判断它属于传统银行还是科技新贵,而是看懂它如何在两种基因的碰撞中,寻找新的平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