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创业咖啡馆里,我听见隔壁桌的年轻人正眉飞色舞地谈论着”Q2要all in下沉市场,打造差异化MVP”。恍惚间,我竟想起小学语文老师敲着黑板说:”同学们,跟我念——b、p、m、f…”
这场景荒诞得令人发笑。在这个满口”闭环思维”和”底层逻辑”的创业时代,我们似乎发明了一套全新的拼音系统——一套专属于创业者的发音规则。只不过这次,我们拼的不是汉字,而是那些漂浮在PPT上的概念泡沫。
记得第一次参加路演时,我被满场的”痛点”、”赋能”、”抓手”砸得头晕目眩。某个创始人声称要”用区块链重构母婴行业的底层逻辑”,我偷偷数了数,他在7分钟内说了23次”颠覆”。后来才知道,这位仁兄的App上线三个月,日活用户还没突破两位数。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背拼音时,总把”d”和”t”搞混——现在的创业者们,是不是也分不清”梦想”和”妄想”的声母?
有趣的是,这套创业拼音正在形成独特的语法规则。名词必须动词化(”我们要场景化这个解决方案”),形容词必须升级化(”这不是简单的智能,是颠覆式的AI赋能”)。最妙的是时态运用——所有项目都在”即将爆发”的将来时里永生,就像小学生作文里永远”明天就要春游”的期待。

某次闭门会上,我目睹了神奇一幕:当某CEO说出”我们要打造去中心化的新零售生态矩阵”时,五个投资人同时点头。没人追问什么是”生态矩阵”,就像没人会问一年级学生为什么”bo”要读成”波”。在这个场域里,发音标准比语义更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用正确的语调说出”私域流量”和”心智占领”。
但最吊诡的莫过于,这套语言系统正在反向塑造现实。有个做智能水杯的团队,把产品改名叫”物联网健康管理终端”后,估值立刻翻了三倍。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拼音的秘诀——只要声调够响亮,念错字也能蒙混过关。如今在Demo Day上,那些把”流水线”说成”智能制造云平台”的创业者们,想必深谙此道。
深夜加班改BP时,我常对着满屏的”颠覆式创新”发呆。窗外的霓虹灯牌上,”少儿拼音速成班”的广告还在闪烁。两种截然不同的拼音教学,在这个魔幻的创业时代达成了奇妙的和解——都在教人如何把简单的念头,包装成别人听不懂的样子。
或许某天,该有人编本创业拼音入门。第一章就教最基础的发音:”讲故事要字正腔圆,做数据要含糊其辞”。毕竟在这个时代,能把PPT念得声情并茂的人,总比那些埋头写代码的”哑巴”更容易拿到融资。
放下咖啡杯时,隔壁桌已经谈到C轮融资了。我数了数,他们这半小时里用了18次”赋能”,7次”颠覆”,还有3个”万亿级市场”。走出门时,夜风里飘来路边摊的收音机声:”b—p—m—f,小朋友们跟我读…”
这大概就是当代创业最真实的注脚——我们都在用最华丽的声母韵母,拼写着最原始的欲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