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个失败的奶茶店
去年冬天,我大学室友阿杰的”杰作茶饮”倒闭了。这个曾经在朋友圈刷屏的网红店,最终以2.8万元的债务和三个破裂的友谊收场。记得开业那天,我们举着”00后CEO”的泡沫板拍照,而现在那块板子正垫在我宿舍漏水的洗衣机下面。
这让我开始怀疑,大学生创业是否正在变成新时代的校园cosplay?当创业课变成必修学分,路演比赛比电竞更受追捧时,我们是不是正在制造一场集体幻觉?
(二)创业教育的”快餐化”悖论
现在的创业教育像极了快餐店——给你标准化的配方:SWOT分析+BP模板+路演话术。上周参加的”48小时创业训练营”里,评委老师居然建议我们”先把PPT的第三页字体换成思源黑体”。这种培养模式产出的,究竟是创业者,还是PPT艺术家?

更吊诡的是,真正成功的校园创业者往往都是”坏学生”。我认识的那个做跨境电商的学长,他的成功秘诀是大三就翘了所有早课去盯国际物流。而按照大多数创业课程的评分标准,他连及格线都够不着。
(三)资源诅咒下的虚假繁荣
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学生创业正在遭遇”资源诅咒”。政府补贴、校园孵化器、免税政策…这些本该是助力的资源,反而催生出大量为拿补贴而创业的”僵尸项目”。就像我们学校后街那家永远没顾客的”AI煎饼果子”,它的存在价值就是帮创始人保住创业园的工位。
有组数据很有意思:某211大学的创业园里,83%的项目存活期不超过资助周期。这让我想起经济学教授那句玩笑:”你们这是在用创业的名义领失业保险啊。”
(四)或许我们搞错了重点
创业不该是大学生的必选项,而应该是种偶然的化学反应。去年采访过的一位连续创业者说:”真正的好项目都是被问题追着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孵化器里想出来的。”现在想来,饿了么创始人最初不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做的系统吗?
我渐渐觉得,大学最该培养的不是创业技能,而是”创业者思维”——那种在宿舍断电时知道去哪找备用电源的机灵劲儿,在小组作业崩盘时能快速重组方案的应变力。这些看似琐碎的能力,反而比商业计划书上的假数据管用得多。
(五)给理想主义留个出口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大学生创业。只是反对把它包装成人生捷径的造神运动。那些真正跑出来的项目,往往带着点”不务正业”的气质:比如美院学生做的国潮胶带,体育生开的体能私教课…它们都是从生活裂缝里长出来的真实需求。
所以如果你问我建议,我会说:先去你最讨厌的食堂窗口打半年工,比上十门创业课都强。当你能从阿姨抖勺的动作里看出成本控制,从排队纠纷中理解用户体验时,创业才真正开始。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时,阿杰正在阳台上打包他的奶茶原料。”这次我找到学校小卖部合作,他们出铺面我出技术…”他眼睛里的光还没熄灭。你看,这就是年轻人最可贵的地方——明明知道前面是南墙,却总觉得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或许大学生创业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这种珍贵的愚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