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创业照片里的”江湖气”:一个互联网教父的”非典型”成功学
那天在杭州一家茶馆里,我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那张著名的马云创业初期的照片——十几个年轻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电脑桌上堆满了泡面盒。坐在我对面的老杭州人突然嗤笑一声:”你看马老师那个眼神,活像个传销头子。”
这个评价让我愣了几秒。确实,那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马云站在人群中间,双手比划着什么,眼睛里闪烁着近乎狂热的自信。这种气质放在今天的创业圈里,恐怕会被贴上”忽悠”的标签。但有趣的是,正是这种”江湖气”,成了中国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最鲜明的时代印记。
我认识一个阿里早期员工,他告诉我1999年第一次见到马云时的场景。”那会儿他英文比中文说得溜,在湖畔花园那套破公寓里,用带着浓厚杭州口音的英语给我们画饼。”老员工回忆时忍不住笑,”说什么要改变世界商业格局,我们当时都觉得这人要么是个骗子,要么是个疯子。”
但正是这种”骗子式”的自信,在那个连电子邮件都没几个人会用的年代,硬是让十八罗汉死心塌地跟着他干。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遇到的一个90后创业者,他把办公室装修得像苹果体验店,却在私下抱怨:”现在跟投资人讲故事太难了,稍微夸张点就说你在吹牛。”两相对比,不得不感慨时代气质的变迁。

仔细看那些早期照片,你会发现马云的创业故事充满了”不专业”的细节:开会时大家横七竖八躺在沙发上,办公室里永远堆着零食,决策经常是在夜宵摊上拍板的。这种草根气息在今天讲究”专业主义”的创投圈简直难以想象。现在的创业者见投资人前要背熟TAM(总可服务市场)计算公式,而当年的马云靠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样的大白话。
最讽刺的是,如今各大商学院都在研究阿里的”管理智慧”,却选择性遗忘了它起步时的”野路子”。我记得有位教授在分析阿里早期股权结构时,惊讶地发现居然有用”江湖义气”代替正式协议的情况。”这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是不可想象的。”教授推了推眼镜说。但问题在于,正是这种非正规化,反而让阿里在起步阶段保持了惊人的灵活性。
那些泛黄的照片里还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马云总是不合时宜地穿着 oversized 的西装。这让我想起他后来在采访中的自嘲:”当时觉得穿西装就是企业家了,其实像个卖保险的。”这种土气与野心的奇妙混搭,恰恰是那个草莽时代的绝佳隐喻——既不懂规矩,又敢想敢干。
如今再看这些影像,最打动我的不是”成功学”教材里强调的坚持与远见,而是那种近乎天真的莽撞。当现在的创业者都在学习如何做精美的BP、计算精准的转化率时,那个在照片里手舞足蹈的杭州老师提醒我们:有时候,改变世界需要的首先是不怕被人当骗子的勇气。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互联网再难出现马云式的人物。不是因为没有人才,而是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太过”规范”的创业环境——在这里,连疯狂都需要符合标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