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整理书房时,我翻出2008年某保险公司的分红险宣传册,承诺的年化收益赫然印着5.8%。如今同类型产品在条款最深处用小六号字标注着”预期收益2.3%-3.5%”。这种收益率的集体滑落,与最新披露的险企投资成绩单形成微妙的反差——头部公司普遍实现5%以上的投资收益率,甚至有两家突破6%大关。
这些光鲜数字总让我想起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庄家的胜率永远写在霓虹灯最亮处,而赌徒们的输赢则消散在香槟气泡里。保险公司的投资团队何尝不是穿着阿玛尼西装的赌徒?他们用我们的保费在资本市场上演着高风险博弈,而分红险客户却在通胀中默默承受着购买力的慢性死亡。
某次行业酒会上,一位微醺的精算师透露真相:”所谓绝对收益,不过是把固收产品的账面亏损用权益类浮盈遮盖的艺术体操。”2023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佐证了这个观点——当某寿险公司炫耀其6.1%的投资收益率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信用减值计提同比增加了240%。这就像用右口袋的硬币掩盖左口袋的破洞,精妙的财务魔术让投保人永远看不清牌桌的真相。
更荒诞的是投资能力与客户回报的悖论。我跟踪过某连续三年投资收益率前五的险企,其明星年金险的实际分红实现率却徘徊在行业末尾。他们的资管部门在新能源股票上斩获颇丰,但产品设计部门却用”保证利率+超额分红”的复杂算法,把超额部分压缩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种公司内部的价值链割裂,造就了投资端狂欢与客户端饥馑并存的魔幻现实。

监管层最新提出的”偿二代二期工程”试图用更严格的资本约束来遏制这种扭曲,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某些公司开始玩起”明股实债”的灰色游戏,通过嵌套资管计划将风险资产伪装成固收类资产。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炼金术士试图把铅块变成黄金的执念,只不过现代金融炼金术的代价最终会由保单持有人承担。
在 ESG投资成为政治正确的当下,某大型险企一边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宣称绿色投资占比提升,另一边却悄悄增持煤炭企业的可转债——理由是”转型金融概念”。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投资策略,暴露出收益率排名争夺战中的集体焦虑:既要维持资本市场的增长叙事,又要应对负债端越来越高的刚性兑付压力。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保险的本质。当保险公司越来越像对冲基金,当保费越来越像风险资本的募集手段,那些真正需要保障的普通人反而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人质。下次看到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排名时,不妨问问他们敢不敢同时公布客户实际收益实现率排行榜——我打赌这个榜单永远不可能出现在财报首页。
毕竟在这个行业,光鲜的收益率是给股东看的童话,而缩水的保单价值才是投保人收到的现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