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绍兴,恰巧在鲁迅中路上看到了那家熟悉的绍兴银行网点。说来也怪,明明是一家金融机构,却让我想起去年在仓桥直街喝过的那碗黄酒——外表温润,内里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后劲。这或许就是我对绍兴银行最直观的感受:它早已超越了传统银行的角色,成了这座城市经济脉络中一个带着温度的存在。
我有个朋友在绍兴做纺织面料生意,去年疫情期间资金链几乎断裂。他跑遍了四大行,却总被“系统评估”、“风险控制”这类术语挡在门外。最后是绍兴银行当地支行的信贷经理——一个在绍兴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本地人——亲自去他厂里看了一圈,三天后就批下了一笔信用贷款。这事让我想起金融教科书里常说的“信息不对称”,但教科书从不会告诉你,有时候解决问题的不是数据模型,而是信贷员对当地产业生态的直觉判断。
这种“在地性”正是绍兴银行最迷人的矛盾点。一方面它必须遵循现代银行业的标准化运营,另一方面又依赖着对本地经济生态的深度理解。我甚至怀疑,他们的风控模型里是否藏着某种无法量化的“本地认知系数”——比如知道哪些老字号虽然账面不好看但口碑坚挺,哪些新兴产业园里的企业值得冒险押注。
有意思的是,这种经营策略在数字化浪潮中显得格外叛逆。当所有银行都在谈论“去柜台化”、“全线上服务”时,绍兴银行的某些支行反而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上周我在城西支行看到,他们竟然给办理业务的老人准备了老花镜和放大镜,休息区还放着越剧选段——这种看似“低效”的人文关怀,反而构建起其他银行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不过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绍兴银行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绍兴特有的“块状经济”生态:纺织、黄酒、珍珠等产业集群形成了独特的信用网络。但换成其他地区,这种深度绑定地方经济的策略可能会成为双刃剑。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财经记者说的:“有时候觉得他们像是在走钢丝,既要保持现代银行的效率,又要扮演地方经济助推器的角色。”
说到效率,我倒发现个有趣的现象。绍兴银行的手机App更新频率明显低于互联网银行,但他们的企业客户忠诚度却高得惊人。某个做外贸的老板跟我说过:“宁愿多等两天审批,也要找看得见摸得着的信贷员聊。”这种信任关系,或许正是数字化无法轻易取代的。
站在沈园对面的绍兴银行总部门口,我突然觉得这家银行像极了绍兴这座城市——保留着乌篷船式的传统智慧,却又不得不驶向金融科技的快车道。下次再来绍兴时,我或许该去他们的文创支行看看,听说那里能用版权质押贷款,还能用黄酒期货做避险理财。毕竟在这座连银行都带着黄酒香的城市里,金融创新大概也会酿出别样的风味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