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高频交易的朋友喝咖啡时,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笑出声来:”看,又一只垃圾股因为一条推特暴涨200%,这市场简直是个大型线上赌场。”他晃着咖啡杯,眼神里混杂着嘲讽和兴奋——这种矛盾的表情,最近我在太多华尔街人脸上见过了。
说实话,我现在看美股行情的感觉,就像在观察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标普500屡创新高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股票走势和基本面彻底脱钩。还记得2008年时大家至少还假装关心市盈率,现在连AI概念股亏损200%都能被吹成”未来布局”,这让我想起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明明知道概率被设计过,还是忍不住往里投币。
最荒诞的是市场对美联储态度的精神分裂。上个月鲍威尔稍微暗示可能降息,大盘立刻像打了肾上腺素;这周数据稍好,又哭天喊地说要高利率很久。机构投资者一边喊着”相信经济韧性”,一边像惊弓之鸟般盯着每份就业报告。这种集体焦虑让我想起高中时那些永远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表面上喊着”随便考考”,半夜却偷偷刷题到三点。
我个人越来越怀疑传统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去年我用DCF模型给某科技巨头估值时,发现其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十年的现金流增长。但当我把这份报告发给客户时,对方只回了一句:”谁还看这个?现在都在赌AI革命。”某种程度上,华尔街正在经历一场”去理性化”运动,这让我不禁怀疑自己学了十年的金融工程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有趣的是,这种非理性里藏着某种新的合理性。比如特斯拉的股价,你说它虚高吧,但它确实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这就像当代艺术市场——莫奈的睡莲当年也被嘲笑是”颜料垃圾”,现在却能拍出天价。或许我们正在见证资本定价逻辑的范式转移?但另一方面,当狗狗币都能成为机构配置资产时,我又觉得这更像是一场集体狂欢的泡沫。
我父亲那代投资人总说”市场长期是称重机”,但现在这台称重机显然装了弹簧。散户们拿着Robinhood当赌博APP,对冲基金用算法把波动率榨取出希腊字母表的所有组合。有时深夜看盘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分析经济,而是在观测群体心理学实验——K线图上跳动的不是数字,而是人类贪婪与恐惧的心电图。
或许真正的行情不在彭博终端里,而在Reddit论坛的meme帖子里,在CNBC主持人抽搐的眼角肌肉里,在美联储官员欲言又止的措辞里。下次有人问我”美股怎么看”,我大概会建议他先去买杯双份浓缩咖啡——毕竟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市场里,保持清醒可能比赚钱更难。
(写完这些突然发现,我电脑右下角的美股期货又开始闪红了。看来今晚,又有很多人不用睡觉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