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手机推送叮咚一响——“您持有的XX基金单日涨幅超7%”。我盯着那条通知,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下意识翻出三个月前的加仓记录,心里嘀咕:这次能撑多久?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店偶遇的一位私募老哥。当时市场正经历一轮暴跌,他咬着吸管苦笑说:“散户的记忆比金鱼还短——涨三天就喊牛回来了,跌两天又觉得世界要完。”现在想来,这话刻薄却精准。我们总在贪婪与恐惧的钟摆间剧烈摇摆,而基金净值曲线不过是人性振幅的具象化呈现。
有人说基金大涨是基本面的胜利,我倒觉得更像是集体情绪的短暂共识。就像上周某明星基金单日暴涨9.8%,仔细看持仓才发现重仓股里藏着两只濒临退市的ST股——这哪是价值发现,分明是赌场里的轮盘游戏。有时候看着满屏飘红的数字,会恍惚觉得这些跳动的小数点背后,藏着无数个被焦虑裹挟的深夜决策:那个抵押房产加仓的中年人,那个用彩礼钱抄底的新郎官,还有把养老金ALL IN科技基的退休教师…
最讽刺的是,越是暴涨越让人不安。去年三月那波新能源行情,我的定投收益一度突破40%,结果在最高点贪心了三天,利润回吐大半。现在学乖了,每逢单日涨幅超5%就强制赎回10%——这点笨办法虽然让我错失过继续冲高的机会,却也躲过了后续的腰斩。投资这事说到底,活得久比赚得猛更重要。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基金讨论区里晒收益的帖子,涨时都在夸基金经理是神,跌时就变成“狗庄割韭菜”。其实哪有什么股神,不过是有些人恰好站在了风口,还忘记自己没穿裤子。就像某百亿基金经理私下吐槽的:“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但没人拒绝得了管理费诱惑。”
或许我们该用拆解盲盒的心态看待基金大涨:享受拆封瞬间的快乐,但别指望每次都是隐藏款。毕竟在这个央行放水就能掀起资产狂欢的年代,有时候赚钱不是因为有多聪明,只是恰好坐在了溢出的流动性澡盆里。

收盘时看了眼账户,今天浮盈够买两台最新款iphone。但我反而给养老目标基金追加了定投——那些暴涨暴跌的刺激,还是留给年轻人去心跳加速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