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老同学吃饭,聊起他去年买的建行某款净值型理财,半年时间浮亏了快4%。他苦笑着问我:“都说银行理财稳妥,我这可是国有大行啊,怎么也玩起心跳了?”
这话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总排长队的建行网点——大理石柜台、红色标识、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处处透着“稳”字。但这份“稳”,在资管新规落地后,早就不再是铁板一块了。
一、打破刚兑后,银行理财的“人设崩塌”
曾几何时,银行理财几乎是“保本保息”的代名词。我母亲那辈人至今仍觉得,只要钱进了银行大门,就和存定期没什么两样。但2018年资管新规像记惊雷,直接把“刚性兑付”这块遮羞布掀了。
建行作为国有大行,产品线铺得最广,从R1谨慎型到R5激进型一应俱全。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很多冲着“建行”招牌来的客户,根本分不清自己买的是国债级底层资产,还是挂钩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就像我那位同学,直到亏损后才搞清楚自己买的是主要投向城投债的混合类产品。
二、风险藏在细节里的魔鬼
去年某款建行代销的私募产品暴雷时,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合同里用极小字标注的“业绩比较基准非承诺收益”,被营销人员口头解读成“预期年化5%”。这种语言艺术,某种程度上比P2P的套路更值得警惕——毕竟谁会怀疑穿着工装、坐在国有银行贵宾室里的理财经理呢?
更微妙的是,建行自己发行的理财和代销产品常常被混着推。前者是亲儿子,风控相对严格;后者就像寄养的孩子,出了问题建行最多担个代销责任。这种模糊边界,普通投资者根本难以分辨。
三、比风险更危险的,是认知错配
我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信赖国有大行的人,越容易跳过产品说明直接签字。就像去三甲医院看病,很少有人会追问医生用的什么牌子的手术刀。这种信任溢价,反而成了风险盲区。
有回在建行网点听见理财经理对一位大爷说:“这和存款差不多,就是利息高点。”当时我真想插句嘴——您知道这产品20%仓位投的是海外高收益债吗?但看着大爷满意离开的背影,话又咽回去了。这种认知错配,可能比市场波动本身更可怕。
四、银行的“双重人格”困境
建行这类大行其实也挺难。既要完成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又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结果就是出现某种精神分裂:一边在官网用加粗字体提示“理财非存款”,一边又默许线下营销打擦边球。
这种矛盾在股市震荡时尤其明显。去年三季度债市调整,某款建行理财产品单日净值跌0.8%,立即有客户在投诉电话里吼:“国有银行怎么能亏钱!”你看,打破刚兑四年了,但投资者教育的账,显然还没还清。
结语:把银行理财当“选基金”来看
现在我去建行买理财,都带着挑基金的心态——仔细看持仓结构、管理人名气、最大回撤数据。虽然工作人员常被我问得不耐烦,但至少能避开些明坑。
说到底,建行招牌再亮,也照不穿所有风险盲区。或许我们应该学会用两分法看待:信任它的风控能力,但质疑它的销售话术;认可它的底层资产质量,但警惕它的期限错配设计。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建行理财子公司去年发行的权益类产品中,有三分之一跑输了业绩比较基准。这个数据从不出现在宣传折页上,但或许比任何风险提示都更有分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