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急诊室陪护突发心绞痛的舅舅时,他虚弱地抓住我的手腕说:”帮我把医药费的单子拍清楚些…我得看看这笔支出该从哪支股票里割肉。”那一刻的心电图曲线,像极了昨天创业板指数的分时图。
或许我们都患上了同一种时代病——把世间万物都看作K线图的延伸。餐厅排队人数是成交量,天气预报是基本面分析,就连孩子的月考成绩都能脑补成技术指标的金叉死叉。这种异化感在手机推送跳出”茅台跌破1600″时达到顶峰——我们这代人啊,早就把证券账户编号纹在了视网膜上。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的技术分析不过是现代巫术。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个自称”缠论大师”的哥们,他把拿铁拉花说成是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最佳诠释。结果今年四月他那套”云数据选股模型”让他亏掉了婚房首付——现在改行做塔罗牌占卜了,据说客户还是原来那批投资人。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算法对情绪的殖民。某券商APP的”情绪温度计”功能,用大数据给千万投资者的恐慌贪婪标价。当你在深夜对着泛红的自选股列表失眠时,系统正在把你的焦虑打包成另类数据产品卖给对冲基金。这简直比《黑镜》更荒诞——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还被迫给自己的人性明码标价。

有时候觉得A股像个巨大的行为艺术现场。科创板新股开盘时机构VIP室的香槟塔,和天台护栏前颤抖的烟头,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祭祀仪式的不同道具。那些研报里”震荡蓄势””结构性机会”的术语,翻译成人话其实是:”我知道你慌,但请再让我收半年管理费。”
最近我开始在儿童乐园观察沙坑里的小孩。他们建造城堡时从不考虑止损线,挖塌了就笑着重来。这种原始的投资哲学或许比巴菲特语录更珍贵——真正的风险控制,或许是对悲喜剧等量齐观的豁达。毕竟在足够长的时间轴上,所有阳线终将归于尘土。
(后记:舅舅出院后清空了所有股票账户,用本金买了辆二手房车。现在他每天在滇藏线上给我发彩云照片,配文是:”今日浮盈+100%新鲜空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