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历程:一场精心伪装的自我救赎
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咖啡机发出最后的呻吟。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创业者,不过是在用商业计划书包装自己的心理创伤。这念头来得突兀,却意外地真实。
第一次创业时,我坚信自己在改变世界。现在回想起来,那不过是25岁年轻人特有的狂妄症。记得在天使轮路演现场,我对着投资人滔滔不绝地讲着”颠覆””重构”,却没发现对方正在桌子底下用手机玩消消乐。后来那个项目死得很难看,但教会我一个残酷的真相:90%的创业激情,本质上是对平庸生活的恐惧。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创业时我变得”聪明”了。学会用数据说话,懂得在PPT第三页就放盈利模型。可当我们在WeWork举杯庆祝A轮融资时,我突然觉得恶心——不是香槟的问题,是发现自己正在完美复刻那些曾经鄙视的套路。这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你最终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种人。
创业圈有个诡异的现象:越失败的人越爱谈”坚持”,越成功的人越强调”运气”。去年在创投酒会上,我遇见个连续创业者。他第七个项目刚黄,却拍着我肩膀说:”兄弟,只要不放弃总会成功。”而隔壁桌的独角兽CEO正低声对同伴说:”要不是那年政策突变,现在早破产了。”你看,人类就是这么擅长自我欺骗。

最讽刺的是股权分配。初创团队都号称”同生共死”,等真拿到TS时,连谁多用了几张打印纸都能吵上三天。我有次充当调解人,目睹两个联合创始人为了3%的股权,把五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全翻出来。最后公司没死在产品上,死在了人性里。
现在我的第三个项目活得还不错,但已经不敢说”成功”二字。创业就像玩扫雷,你以为找到规律了,其实只是还没踩到雷。有天加班到深夜,新来的实习生问我:”做老板是不是特别自由?”我看着他闪亮的眼睛,差点脱口而出真相:所谓创业自由,不过是换个笼子跳舞。
或许真正的创业历程,是逐渐接受自己局限性的过程。从”我要改变世界”到”先活下去”,从”颠覆行业”到”按时发工资”,这种认知降级反而让人踏实。就像我现在终于明白,当年那个在路演现场玩消消乐的投资人,可能才是最清醒的那个。
(写完最后一行字,我删掉了文档里所有的”赋能””闭环”和”抓手”。有些词用多了,连自己都会信以为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