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设备经销的老王喝酒,他拍着桌子抱怨:”现在卖台挖掘机比找对象还难!客户要么嫌贵全款买不起,要么嫌贷款利息高。最后你猜怎么着?隔壁那家租赁公司用’先租后购’的方案,这个月愣是抢了我三单!”他猛灌一口啤酒,”这世道,卖东西的干不过租东西的?”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仔细想想,融资租赁这玩意儿确实像个金融变形金刚——表面上是个租赁合同,骨子里却是借贷、买卖、担保的混合体。最绝的是,它能把固定资产变成流动的活钱,就像给企业打了金融玻尿酸,瞬间让资产负债表年轻十岁。
但说实话,我始终觉得这个行业有点精神分裂。一方面喊着”服务实体经济”,转头就搞起售后回租的资本游戏——企业把设备卖给租赁公司再租回来,本质上不就是抵押贷款换了个马甲?某上市公司去年靠这手操作套现20亿,股价蹭蹭往上涨,看得人直呼魔幻。
有意思的是,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身份焦虑。传统派还在执着于飞机船舶这些大件,新锐玩家已经开始折腾无人机和CT机。我认识个90后项目经理,上周刚做完光伏电站的租赁方案,这周就在研究试管婴儿设备的融资模型。用他的话说:”现在比的是谁先发现能产生现金流的玩意儿,哪怕是个高端咖啡机。”

最让我警惕的是风险管理的艺术性。去年某租赁公司踩雷新能源车企,3个亿的设备租金差点打水漂。风控总监苦笑着跟我说:”看报表全是优等生,实地考察才发现工厂杂草长得比人都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游戏,让风控更像在玩大家来找茬——有时候得用上侦探般的直觉。
或许这个行业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暴露了传统金融的傲慢。银行盯着抵押物和流水单时,租赁公司却在研究设备残值和行业周期。就像有个老租赁人说的:”我们赌的不是企业会不会倒闭,而是那台机器能不能持续赚钱。”这种思维转变,某种程度上比金融创新本身更有意思。
现在每当我看到地铁工地的盾构机,总会多想一层——这庞然大物说不定正背着某个租赁合同的标签。在资本与实体的裂缝间,融资租赁既当创可贴又当润滑剂,虽然偶尔会渗出些风险的油污,但终究让经济的齿轮继续转动。只是不知道,当所有资产都被租借过一遍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