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盯着屏幕,看到创业板那根突兀的长阳线时,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基金经理。当时他抿着半凉的拿铁苦笑说:”现在的市场就像个过度解读男友短信的姑娘——明明只是句’好的’,能脑补出八十集连续剧。”
这话在今天显得格外刺耳。上证指数在3100点附近反复折返跑,像极了被无形绳索拴住的猎犬。而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知名新能源龙头股的诡异走势——盘中突然放量拉升7%,尾盘却被打回原形,分时图上留下个完美的钓鱼线。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集体幻觉。机构研报里充斥着”估值修复””政策底”这类精致话术,但当你剥开这些糖衣,会发现核心逻辑依然脆弱得可怕。就像我上个月试水的那只元宇宙概念股,吹得天花乱坠的VR社交场景,实际月活用户还不如我家门口菜市场的客流。
最讽刺的是,当下真正赚钱的可能是那些反向操作的老韭菜。我家楼下证券营业部门口卖煎饼的大爷,最近把”加火腿”套餐从8块涨到10块,问起来竟理直气壮:”创业板指都涨了15%,我这涨价还算克制了!”这种荒诞的关联性,某种程度上比很多量化模型更贴近市场本质。

资金现在明显在玩”打地鼠”游戏。前天还在追捧AI芯片,昨天就扎堆猪肉股,今天又可能去炒旅游复苏——这种电风扇式的轮动,暴露的是主力资金自己也找不到方向的焦虑。我甚至怀疑某些基金经理的调仓频率,已经快赶上00后切换短视频的速度。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某知名私募大佬最近的观点。他在直播里说”当前市场最大的风险是不承担风险”,这话听着高明,实则像告诉你”要想不饿死就得吃饭”般的正确废话。但偏偏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打赏礼物刷得飞起——你看,金融市场从来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让人安心的故事。
尾盘时注意到个微妙信号:北向资金明明在净流入,但核心资产标的的买盘却异常稀疏。这种背离让我想起疫情期间抢菜的经历——app显示库存充足,实际点击购买永远提示”运力不足”。某种程度上,现在的资金面和当时的供应链有着诡异的相似性:流动性都在,但就是不往该去的地方去。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底部”这个词。它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点位,而是种心理状态——当散户不再相信反弹,机构停止预测拐点,连财经媒体都懒得用”绝地反击”这种标题时,真正的机会反而在废墟中悄悄发芽。就像2018年底那样,当时所有人都在讨论”跌破2449点后怎么办”,却没人注意到产业资本增持规模创了三年新高。
收盘后我去楼下买煎饼,特意问大爷明天准备备多少料。他擦着鏊子头也不抬:”管它大盘涨跌,人总要吃饭不是?”突然觉得,这大概是我今天听到最深刻的投资哲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