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五道口的一家创业咖啡馆里目睹了这样一幕:三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激情澎湃地讨论着”颠覆性创新”,桌上散落的拿铁杯垫上写满了估值计算公式。他们的眼睛里有光,那种我熟悉的、属于年轻人的盲目自信的光。这让我想起五年前的自己——也曾以为一个PPT就能改变世界。
一、创业的第一课:学会承认自己一无所知
大多数创业指导都会告诉你需要”商业计划书”、”启动资金”、”团队建设”。但没人告诉你,大学生创业最稀缺的资源其实是”自知之明”。我见过太多把从0到1当圣经的年轻人,却连自己小区便利店的进货渠道都搞不清楚。
记得我第一次创业做校园二手书平台时,自信满满地认为解决了”痛点”。直到三个月后才发现,学生们宁愿把教材当废纸卖也不愿花时间在我的平台上交易——我解决的根本不是痛点,而是我自己臆想出来的痒点。

二、那些没人告诉你的隐性成本
教科书不会教你计算”机会成本”。当我大二那年每周花30小时在创业项目上时,代价是挂掉的两门专业课和错过的一家顶级投行实习。现在回头看,那个最终失败的创业项目带给我的回报,远不如那张实习offer值钱。
更隐蔽的是”社交货币”的消耗。创业会让你迅速区分出哪些朋友是真心支持,哪些只是等着看笑话。我曾经最好的室友,就因为我在团队危机时优先处理工作而错过他的生日聚会,至今都没再联系。
三、危险的”车库创业”神话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的故事被过度浪漫化了。没人强调盖茨母亲是IBM董事,也没人告诉你Facebook初期就有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大学生总爱幻想自己会成为那个例外,但统计学告诉我们,90%的初创企业活不过三年。
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去年开发了款校园社交APP,在Demo Day上大放异彩。但当他真正需要处理用户数据合规问题时,才发现法律知识比编程技能重要得多。最终项目死于一场本可避免的隐私诉讼。
四、或许你需要的不是创业,而是…
有时候我在想,大学生对创业的执念是否源于对传统就业路径的恐惧?当你说”我要创业”时,收获的是羡慕的眼光;而说”我想找个好工作”时,得到的往往是失望的叹息。
但真实世界是:在美团当产品经理学到的东西,可能比折腾一个无人问津的外卖平台更有价值;在咨询公司做商业分析积累的经验,远比闭门造车的”颠覆性创意”更接近商业本质。
五、如果非要创业,请带上这些”违禁品”
1. 适度的悲观:把最坏情况想得再糟十倍,如果还能接受,再开始。
2. 退出机制:给自己设个止损点,比如”如果6个月用户不破千就去找工作”。
3. 反脆弱社交圈:保留几个完全不关心你创业成败的朋友。
4. Plan B的Plan B: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悄悄更新过简历。
咖啡馆里那三个年轻人最后怎么样了?我不知道。但每次经过那里,我总会多点一杯美式——为了致敬那个曾经同样天真的自己。创业从来不是青春的必选项,有时候,承认自己还没准备好,才是真正的成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