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位基金经理的争论。”外汇占款就是个蓄水池,水多了自然要泄洪”,其中一人边说边用咖啡勺敲着杯沿。这种简单粗暴的比喻让我差点被呛到——要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像咖啡杯这么容易端平,我们这些研究宏观经济的早该失业了。
1. 被误解的”会计科目”
大多数人翻开央行报表,看到”外汇占款”这个项目时,第一反应都是”国家存了多少外汇”。这个理解不能说错,但就像把蒙娜丽莎说成”一幅女人画像”般肤浅。我更喜欢把它想象成一本特殊的日记:记录着每1美元入境时,央行用人民币”打白条”的原始凭证。
记得2015年汇改时,某地方银行的朋友跟我吐槽:”我们分行这个月外汇存款暴增,但总行给的兑换额度像挤牙膏。”当时我就意识到,外汇占款背后其实是套复杂的信用创造机制——央行每买入1美元,就在系统里种下7块钱(按当时汇率)的流动性种子。

2. 流动性的”影子价格”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当外汇占款增长放缓时,商业银行的美元理财收益率反而可能走低。这就像菜市场突然少了几个菜贩子,剩下的摊主反倒不敢涨价。2019年我们做过测算,外汇占款变动与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的相关系数达到-0.73,这个数字比多数人想象中更”性感”。
最吊诡的是2020年疫情初期。当时跨境资本流动像坐过山车,但央行通过远期售汇业务悄悄调整外汇占款,就像熟练的咖啡师在拉花时微妙调整奶缸高度。这种”看不见的手腕”,比直接降准50个基点高明多了。
3. 数字背后的权力游戏
某次内部研讨会上,一位退休的央行司长说过句耐人寻味的话:”外汇占款是央行的紧箍咒,也是金箍棒。”深以为然。你看2014年前后,当这个数字突破27万亿时,央行不得不发明各种”酸辣粉”(SLF)、”麻辣粉”(MLF)来对冲。这些工具名字听起来像小吃,实则是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瑞士军刀。
但问题在于,这套机制正在遭遇”中年危机”。随着数字货币崛起和资本项目开放,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投放的捆绑关系开始松动。就像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带钱包,新时代的货币调控也需要新的”数字钱包”。
结尾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外汇占款比作人体的淋巴系统,那么最近几年持续的”债市入富”、”A股入摩”,就像是给这个系统安装了新的过滤装置。当我们在讨论”金融双向开放”时,本质上是在重构这套运行了二十余年的货币循环机制。下次再听到有人轻飘飘地说”外汇占款就是外汇储备的镜像”,或许可以笑着问他:镜子里照出的,究竟是现实还是倒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