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陈吧。去年冬天,他在深圳城中村的出租屋里捣鼓二手手机配件,三个月后,他的小作坊倒闭了。上个月,他又在朋友圈晒出一张营业执照,这次是做预制菜。我问他为什么,他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音是嘈杂的街市:“这年头,创业就像在早高峰挤地铁——你得先把自己挤变形了,才能找到立足之地。”
这话糙理不糙。现在的经济创业,早不是教科书里写的“发现需求-满足需求”那么简单。当算法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么,当资本的游戏规则已经写到第38章第5条细则,普通人还能怎么玩?
1. 野蛮生长的悖论
都说创业要“轻资产”,可没人告诉你,最重的资产其实是“时代的运气”。2015年那会儿,你随便做个APP就能拿到天使轮;2020年直播带货,连广场舞大妈都能日入过万。但现在?我认识个95后,拿着清华计算机系的文凭做社区团购,最后靠给邻居代喂猫才勉强续上现金流。

有意思的是,越是经济下行,某些赛道反而越疯长。你看那些“情绪经济”:寺庙咖啡、解压馆、骂醒恋爱脑服务…当理性决策失效时,人们更愿意为瞬间的情绪买单。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个卖“失败者蛋糕”的摊位——把烤焦的戚风蛋糕涂满巧克力,包装上印着“人生就像我,糊了但很甜”,价格翻了三倍还天天断货。
2. 创业者的新生存法则
去年在义乌调研时,有个做跨境电商的老板教我个词:“蟑螂战术”。他说现在别想着当独角兽,要学蟑螂——能缩能伸、见缝就钻、杀不死。他的仓库里,同一款手机壳准备了20种包装:情人节版印土味情话,世界杯版加球队贴纸,连清明节都能蹭上“祖宗保佑”的梗。
更颠覆认知的是“反向规模化”。杭州有家小厂专接“100件以下”的订单,靠3D打印技术实现今天下单明天出货。老板的原话是:“大厂转身要三个月,我只要三分钟。他们铺量,我卖的就是‘量小样多死得快’的时尚生意。”
3. 那些没人明说的潜规则
最残酷的真相或许是:现在90%的成功案例,都是幸存者偏差。有次酒局上,某知名孵化器的投资经理喝高了说漏嘴:“我们投的十个项目里,八个是拿来充门面的,剩下两个能活一个就谢天谢地。”这就像玩俄罗斯轮盘赌,只不过创业者以为枪里只有一颗子弹,实际上可能装了五颗。
但总有人不信邪。我表姐抵押了婚房开亲子餐厅,最后在抖音靠拍“创业失败vlog”翻盘。她的第37条视频突然爆火,标题是亏了200万后,我终于学会和韭菜和解。评论区最高赞说:“看别人当韭菜比自己赚钱还治愈。”你看,当代创业的终极形态可能是——把失败本身变成商品。
尾声:在水泥缝里找阳光
有天深夜,老陈给我发消息:“知道为什么野草能活吗?因为它们不挑地方。”他最新项目是给写字楼里的绿植做“临终关怀”——快死的发财树30块拉走,救活了转手卖198,救不活就做成标本框,配文“向死而生的商业哲学”。
或许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创业真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随机应变的野路子。当所有人都在研究怎么种玫瑰时,聪明人已经开始收购荆棘——毕竟,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等着被治愈的伤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