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老城区,发现街角那家开了不到半年的美容院又挂上了”转让”的牌子。玻璃门上贴着的招聘启事边角已经卷起,透过落地窗能看到里面崭新却蒙尘的美容床——这已经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三家匆匆开业又匆匆离场的小美容院了。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场景,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很多人以为美容行业门槛低、利润高,拿着二三十万积蓄就一头扎进来,最后往往血本无归。我表姐三年前就是这样,当时她信了加盟商”三个月回本”的鬼话,结果现在还在打工还债。
但你说这行完全不能做?倒也不是。我家楼下那对温州夫妻开的美容院,不到五十平的小店,硬是靠着街坊邻居的口碑做了八年。有意思的是,他们从不推销办卡,老板娘的手法却让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们宁愿请假也要排队等她做护理。有次我去做针清,听见她跟熟客聊天:”我们家不做那些花里胡哨的,仪器再贵也比不上手艺值钱。”
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现在满大街的美容院都在比谁家的仪器更高科技,谁家的项目更噱头,反而把最核心的”人手温度”给弄丢了。你想想,客人躺在美容床上那一个多小时,要的不仅是效果,更是一种被精心对待的感觉。仪器冷冰冰的,但人的指尖有温度,有轻重缓急的节奏,甚至能感知到客人肌肉的细微紧张——这些哪是机器能替代的?

我认识个90后美容师,她在大型连锁店干了两年后毅然辞职,现在在自己公寓里做预约制护理。不挂招牌不发传单,全靠老客带新客,月入反而比在店里时翻了三倍。有次喝咖啡时她跟我说:”现在聪明人都想明白了,与其把钱砸在装修和营销上,不如把成本花在提升技术和选用好产品上。”
当然这行当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人员流动。培训半年的技师说走就走,甚至直接在对门开一家跟你打擂台的事太常见了。有个开了十几年店的朋友苦笑着跟我说,他现在把核心配方都记在脑子里,搅拌面膜时都躲着员工——听起来心酸又好笑,但确实是现实。
说到产品,这潭水就更深了。有些厂家把成本三块钱的面膜膏体灌进华丽包装,转手就敢要价三百。更可怕的是某些”特效焕肤”产品,明明添加了违禁成分,却打着”古法秘方”的旗号。去年爆出那个烂脸事件后,整个行业都被泼了脏水,正规经营的小店反而要替这些害群之马背锅。
要是现在还有人问我该不该投资小美容院,我大概会先带他去喝杯奶茶。就坐在那种开在学校旁边的奶茶店里,数数一小时里有多少穿校服的小姑娘来买二十多块的饮品。然后我会问他:你看,年轻人愿意为了一杯糖水付这么多钱,她们更愿意为什么样的美丽体验付费?
说到底,这早已不是往脸上涂涂抹抹就能赚钱的年代了。现在开美容院,你得是个心理学家,要读懂客人藏在皱纹下的焦虑;得是个化学家,要分辨得出产品成分表里的猫腻;还得是个社会学家,要把握得住不同年龄层对”美”的认知变迁。
所以那些转让的店铺啊,转让的从来不是店面,而是没转过来的经营思维。就像我表姐后来反思的:”当初光想着怎么让客人进门,却没想明白怎么让客人第二次自愿进门。”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明天该去楼下那对温州夫妻店里做护理了。这次得记得提前预约,毕竟好的手艺,从来都不缺懂得欣赏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