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光谷广场,看到武汉地产集团的新项目围挡上写着“打造城市新封面”。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去年在汉口老里份拆迁现场看到的场景——一位老人蹲在断壁残垣边,小心翼翼地把刻着花纹的青砖一块块码齐。
这大概就是武汉地产集团最真实的写照:一边用推土机碾过历史的肌理,一边在广告牌上许诺着光鲜的未来。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二十年的“老杆”,我目睹了这座城市在天际线上的疯狂生长,也见证了无数街巷记忆的无声消逝。
有意思的是,武汉地产集团作为国企,身上总带着某种分裂感。你说它保守吧,它敢在长江边上盖出造型最前卫的摩天楼;你说它激进吧,它的很多项目又透着股体制内特有的审慎。这种矛盾让我想起去年参加他们一个项目推介会,PPT里满是“赋能”、“生态”、“智慧社区”这些时髦词藻,但台下提问环节,最尖锐的问题却是关于还建房的质量纠纷。
我认识一个在武汉地产干了十年的项目经理,有次喝酒时跟我说实话:“我们就是在走钢丝,上面要产值,下面要口碑,中间还要防着审计。”他指着江对岸的某个楼盘苦笑,“那项目利润率压到3%以下,为什么还要做?因为要完成民生任务啊。”这种话你在官方通稿里永远看不到,却道出了地方国企的真实处境。
某种程度上,武汉地产集团像极了这座城市本身的性格——既渴望着一线城市的炫目外形,又割舍不下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最近做的几个老旧社区改造项目,外立面刷得漂漂亮亮,却忘了给老居民留出晾衣服的伸缩架。这种细节上的脱节,暴露出开发思维与生活实感的割裂。
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当一家房企的推土机轰鸣而过时,它碾压的不仅是砖瓦,更是一种看不见的城市生态。武汉地产集团手握的权力,某种程度上比规划局还要具体——它决定着我们早晨推开窗看见的是什么,下班回家路过的是什么,孩子们成长的环境是什么。
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去年冬天,我偶然发现武昌某个由武汉地产改造的历史街区,竟然完整保留了一面老墙上的毛主席语录。项目经理私下告诉我,这是他们和文保部门吵了三次架才保下来的。“虽然增加了很多设计难度,但值得。”他说这话时眼里有光,那种光在谈论容积率和去化率时从未出现过。
或许这就是破解困境的钥匙:在计算利润率的同时,也要学会计算记忆的价值。武汉的特别之处从来不在它有多少栋300米的高楼,而在于老汉口茶缸里的热气与光谷咖啡杯上的拉花能够相安无事。作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编剧”之一,武汉地产集团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推翻重写,而是要学会在续写中保留原作的魂。
下次再经过他们的工地时,我可能会多停留一会儿。不是为了看效果图上闪耀的玻璃幕墙,而是想看看工棚外墙是否还贴着那份手写的班组安全生产守则——在数字化管理遍地的今天,这种笨拙的坚持反而让人感到某种温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