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和一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友坐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窗外是金融巨鳄们的玻璃宫殿,而我们的话题却意外地滑向了那个看似枯燥的牌照问题。“你知道吗?”他搅动着咖啡,嘴角带着一丝嘲讽,“在这个行业里,最值钱的不是分析能力,而是那张纸——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咨询牌照。”
这话让我愣了片刻。毕竟,我们通常认为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在于人才、模型、信息优势。但老友的见解却像一根针,刺破了我对行业的美好想象。
—
一纸牌照,万千门槛

必须承认,我对牌照制度最初是抱有好感的。理论上,它像一道防火墙,把江湖骗子和专业机构区隔开来。没有牌照,就不能公开提供证券投资建议——这听起来多么合理。
但问题恰恰出在“合理”背后。证监会发放牌照的标准之严苛,几乎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注册资本、从业人员资质、合规体系……每一项都足以让初创机构望而却步。结果呢?大佬们垄断了话语权,而真正有见解的新声音却被挡在门外。
这让我想起去年遇到的一个小伙子。他在某互联网平台分享投资观点,因为精准预测了几次市场转折点,积累了五十万粉丝。但因为没有牌照,他收到了一纸罚单,账号被封。而那些持牌机构呢?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发布漏洞百出的研究报告,甚至明目张胆地配合资金方割韭菜。
你说这讽刺不讽刺?
持牌者的“合规性堕落”
更让我忧虑的是,牌照制度正在催生一种奇怪的异化——我称之为“合规性堕落”。
很多持牌机构,他们的核心能力不再是研究,而是合规。研究员花费60%的时间在走流程、备档案、应付检查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真正用于思考市场、挖掘价值的时间被挤压到了角落。
我曾亲眼见过一家中型咨询公司的周会:三个小时里,两个小时在讨论如何措辞才能不触碰监管红线,剩下一个小时草草过一下研究报告。他们的首席经济学家苦笑着对我说:“现在我们最大的创新,是找到新的方式说正确的废话。”
而当创新被扼杀,同质化就不可避免。你打开任何一家持牌机构的报告,几乎都是同样的模板、同样的逻辑、同样的结论。这哪里是投资咨询?这简直是一场大型的复制粘贴运动。
权力的游戏
说到底,牌照制度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监管层通过发放牌照,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大型机构通过获得牌照,巩固了市场垄断;而投资者呢?他们被迫在有限的、同质化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还天真地以为“持牌”就等于“专业”。
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牌照原本是为了规范行业,但现在却成了行业创新的最大障碍。这就像是为了防止交通事故,直接禁止所有人开车一样荒谬。
—
也许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反思。牌照制度应该是一个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门槛。它应该像驾照一样,测试基本能力即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变成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的特权。
我梦想着有一天,投资咨询行业能够真正回归本质:比的是研究深度,是洞察力,是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比谁更会玩牌照游戏。
但现实是,当我们坐在咖啡馆里谈论这些时,窗外的玻璃大厦依然矗立,牌照的游戏依然在继续。老友最后说了一句让我沉思良久的话:“在这个市场,有时候最聪明的投资,不是买股票,而是买一张牌照。”
你说,这到底是行业的进步,还是悲哀?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