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第一次用104人力银行大概是在十年前,那时我刚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或者说,是对“找到一份工作”这件事充满憧憬。十年后的今天,我偶尔还会点开那个熟悉的蓝色图标,但心态已经完全变了。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求职工具,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一代人在职场中的集体焦虑。
某种程度上,104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矛盾体验。一方面,它确实让找工作变得史无前例地方便——动动手指就能把简历撒向几十家公司;另一方面,这种便利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职场的不安定感。我记得去年帮一个刚被裁员的朋友修改简历,那晚我们坐在咖啡馆里,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职位信息,他突然苦笑着说:“感觉像是在逛大型数字人力超市,而我们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
这种商品化的感觉或许正是问题的核心。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被简化为关键词匹配算法,当你的价值被量化为“五年经验”、“精通三种编程语言”、“985学历”之类的标签,某种重要的人性维度正在消失。我认识不少HR朋友,他们坦言现在收到简历的第一反应不是仔细阅读,而是先用系统过滤——通不过筛选的,连被人类看到的机会都没有。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正在重塑我们对工作的认知。前几天和一个95后同事聊天,他说他平均每十个月就会通过104跳槽一次。“反正随时都有新机会,为什么不试试?”这种心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但跳槽频率的加快真的代表职业发展的进步吗?或许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职场消费主义”——我们不断追求更新更好的选择,却很少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另一方面,104的评分系统也很有意思。现在求职者可以给面试公司打分,就像给外卖餐厅写评价一样。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制衡机制,但我发现很多评论都带着明显的情绪化色彩——有人因为被拒绝就给公司打一星,也有人因为拿到offer就盲目吹捧。这种民主化的评价体系到底提供了真实参考,还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噪音?我说不准。
有意思的是,最近元宇宙、远程办公兴起,104这样的传统平台反而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它们还在用二十年前的那套分类方式——全职、兼职、实习,但现在的职场形态已经模糊得多。我有个朋友同时在三家初创公司做项目制合作,这种新型工作关系在104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分类。平台似乎还在为上一个时代的职场设计,而我们已经在下一个时代里挣扎了。
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104把求职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又该如何界定?我发现自己养成了个坏习惯——即使没有换工作的打算,也会每周刷几次104,就像查看社交媒体动态一样。这种持续性的职场监控,到底是在赋予我们更多选择权,还是在悄悄加剧我们的不安?
说到底,104就像任何技术工具一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我们怎么使用它。但当我们把职业生涯交给一个算法驱动的平台时,也许该时常提醒自己:找工作不只是匹配技能和职位,更是在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成长、贡献价值的地方。而这些东西,是任何算法都无法量化的。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104有一天推出“灵魂匹配”功能——不是根据技能,而是根据价值观、工作节奏偏好甚至幽默感来匹配公司和人才,那会怎样?当然这听起来很天真,但现在的匹配模式,是不是也太过于简化人类职业选择的复杂性了?
下次你再打开那个蓝色图标时,也许可以多想一层:你是在寻找一份工作,还是在寻找一个值得投入的人生方向?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职场焦虑与职业满足的关键分水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