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前阵子突然迷上了网上理财。每天捧着手机研究各种APP,活像个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有天深夜,他给我发了条微信:“你说,这么多理财产品,到底哪个最好?”
这问题问得,倒让我想起去年在咖啡馆偶遇的一位老同学。他西装革履,面前摆着台MacBook,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K线图。见我过来,他兴奋地指着屏幕说:“这款理财产品年化6.8%,比余额宝高多了!”结果三个月后,他在朋友圈吐槽,说那产品突然下架,收益还不如存定期。
说实话,哪有什么“最好”的理财产品?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就像问什么样的鞋子最舒服——得看你是要爬山还是走红毯,脚码多大,预算多少。理财也是这个理儿。
现在的理财平台,个个都把收益率标得闪亮亮,活像超市里贴着“跳楼价”的促销标签。但你知道吗?有些平台玩的是数字游戏,把历史最高收益放在首页,小字部分却写着“收益率不代表未来表现”。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那些把最新鲜的草莓摆在最上面的商贩——翻到底下才知道好坏。

我偏爱那些把风险说明放在第一位的平台。倒不是说我有多高尚,主要是吃过亏。去年试水过一个号称“稳健增值”的产品,结果发现资金流向了个我从没听说过的房地产项目。最讽刺的是,那项目所在地我恰巧去过,荒凉得连外卖都叫不到。现在想想,所谓的“稳健”大概是指“稳健地亏钱”吧。
也许我们都该换个思路。与其纠结哪个产品最好,不如先想明白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我见过有人把全部积蓄投进高收益产品,每天紧张得像个等待宣判的犯人——这哪是理财,分明是自虐。
令人沮丧的是,现在很多理财平台把界面做得越来越花哨,功能越来越复杂,仿佛不让你眼花缭乱就显不出他们的专业。但真正的专业,难道不是应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吗?就像个好厨师,不会往菜里拼命加调料来证明自己的手艺。
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归最基础的银行定期。不是因为保守,而是厌倦了被各种“智能推荐”、“大数据分析”牵着鼻子走。有时候,最笨的办法反而最聪明——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某种悖论吧。
说到最后,理财这个事,本质上是在管理自己的欲望。那些承诺高回报的,往往也在暗中标好了代价。所以别问哪个最好,要问哪个最适合现在的你。毕竟,钱是你自己的,日子也是你在过。别人说得天花乱坠,都不如你自己睡得踏实重要。
对了,我那个朋友最后选了货币基金。理由很简单:“至少我看得懂它每天都在干嘛。”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大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