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退费时,其实是在和人性对赌
上周三深夜,我收到老同学阿杰的微信语音。背景音里能听见他烦躁地敲打键盘的声音:”你说这智投服务费,到底能不能退?”他的声音里混杂着不甘和侥幸——这种语气我再熟悉不过了,三年前我在期货市场栽跟头时,镜子里的自己也是这副模样。
一、服务费的”沉没成本陷阱”

大多数人在要求退还服务费时,往往陷入了一个行为经济学怪圈。我们执着于要回那几千块服务费,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真正让我们肉疼的,可能是跟着所谓”智能信号”操作亏损的本金。这就像在赌场追着庄家讨要矿泉水钱,却对输掉的筹码闭口不谈。
某券商的朋友私下告诉我个有趣现象:要求退服务费的客户里,有83%的人其实更该纠结的是自己的操作策略。但人性就是这样——我们宁愿承认被收了”冤枉钱”,也不愿直面自己的投资失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金融行为学上被称为”责任转嫁偏好”。
二、合同里的”鬼打墙”条款
去年帮表姐处理类似纠纷时,我花了整晚研读那份服务协议。发现这些智能投顾平台的合同设计师绝对是语言迷宫的大师——他们用”可能””通常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形”这类暧昧词汇,编织出了进退自如的免责网络。最绝的是那个”服务效果不构成承诺”的条款,既给了你暴富的幻想,又亲手拆掉了追责的梯子。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平台总会不约而同地在合同某个角落埋下”特殊情形可协商退费”的伏笔。这不是法律漏洞,而是精妙的风险阀设计。就像赌场总会给输红眼的客人送张自助餐券,既维持了表面善意,又不破坏游戏规则。
三、退费攻防战中的”黑暗森林法则”
我观察到一个吊诡的行业现象:真正退费成功的案例,往往发生在那些掌握特定话术的投资者身上。他们像丛林里的老猎人,懂得什么时候该亮出消保委的投诉截图,什么时候该假装不经意地提到自己”在XX媒体工作”。
有位私募基金经理酒后吐真言:”我们每天要处理上百个退费申请,审批系统会自动过滤掉那些只会喊’骗子还钱’的客户。”这话虽然刺耳,却揭示了金融服务的某种生存法则——在这个黑暗森林里,只有展示出足够威胁性的文明,才能获得对话资格。
四、比退费更值得思考的事
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目睹了场荒诞剧:一位中年男子举着”智能投顾是骗局”的牌子静坐,而他手机屏幕上还闪烁着该平台的实时推送。这种矛盾性恰恰揭示了当代投资者的集体困境——我们既渴望摆脱人为干预,又无法真正信任算法。
或许该问的根本不是”服务费能退吗”,而是”我们为什么总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每次看到那些要求退费的投资者转头又扎进另一个”稳赚不赔”的项目时,我就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经典的讽刺:受害者最恨的不是骗局本身,而是自己没能成为骗局的一部分。
(后记:阿杰最后没要回服务费,但他给我发了张截图——他把维权过程中学到的法律条款,用在了新开户的某区块链平台。你看,金融市场最神奇的”智能”从来不在系统里,而在人性这个永远在进化的算法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