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那一串六位数的基金代码——比如160611——我总会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唾沫横飞地讨论着“鹏华优质治理”的持仓策略,语气虔诚得像是中世纪修士在解读圣经。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这些数字组合的痴迷,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理性投资的范畴,变成了一种现代金融巫术。
说实话,我买过这只基金。2019年市场狂热的时候,跟着某个财经大V的推荐全仓杀入。结果呢?就像在自助餐厅饿了三天的食客突然看见牛排——吃相难看,消化更难受。最高点买入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优质治理”这个概念,在群体性癫狂面前脆弱得像张餐巾纸。
有趣的是,这只2007年出生的老基金,经历过的事情比大多数投资者都多。2008年金融风暴时净值腰斩的惨状,2015年牛市时单日暴涨的疯狂,2020年疫情初期的恐慌性抛售…这些数字波动背后,藏着多少人的一夜白头或财务自由?我认识的一个私募朋友总是说:“基金代码是资本的条形码,扫出来的都是人性。”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反直觉的发现:那些最热门的基金,往往在社交媒体讨论度最高的时刻悄然见顶。160611在雪球上的讨论热度曲线和它的净值走势,经常呈现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像对称——当最后一个散户终于忍不住冲进场时,机构玩家正在优雅地擦着嘴离席。这种集体叙事与资本流向的错位,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探戈,总是晚到一步的散户永远在踩别人的脚。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基金代码的认知。这些数字从来不是阿拉丁神灯,而是面照妖镜——照出我们的贪婪、恐惧和从众。当某天你发现自己在搜索引擎里输入“160611明天会涨吗”时,该审视的可能不是基金走势,而是自己的心态。毕竟真正的优质治理,首先该治理的是我们自己的投资心魔。
(写到这里看了眼持仓,得承认自己还没完全戒掉查看净值的瘾。人性啊,果然是最难对冲的风险敞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