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我盯着屏幕上那条戛然而止的K线,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会把”市场暂停交易”当作节日来庆祝的群体。收盘钟声响起时,营业部门口的大爷哼着小调锁上门,那个每天盯着创业板指咬牙切齿的年轻人终于收起手机,就连证券报纸的收盘综述都带着几分如释重负的轻快。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期待春节的理由——不只是因为红包,更是因为那几天全中国都默契地暂停了作业、考试和排名。现在的股市假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表面上在庆祝法定节假日,实则是在庆祝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暂时逃离那个永不停歇的赌场。
但奇怪的是,每当休市通知贴出来,总能看到论坛里有人哀嚎”手痒难耐”。有个做短线起家的朋友甚至说过,长假比熊市更让他焦虑——”资金躺在账户里发霉的滋味,比套牢还难受”。这种矛盾很有意思:我们既渴望休息,又恐惧真正的静止。就像被驯化的仓鼠,突然撤掉滚轮反而不知所措。
深究起来,股市休假制度本身就是个充满东方智慧的矛盾体。官方说法是”保障投资者权益”,但仔细想想,真需要保护的是谁呢?是那些能在休市前精准调仓的机构,还是被突发消息困在里面的散户?去年春节休市期间境外市场暴跌,节后开盘的千股跌停简直像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处刑——所谓的保护,有时候更像是对信息不对称的合法化包装。

更讽刺的是,我们一边享受着现代金融体系的便利,一边固执地保持着农耕时代的休假节奏。清明节要休市让祖先安息,端午节要休市纪念屈原,中秋休市因为要团圆——仿佛只要交易所不开门,中国人就能真的放下手机陪家人赏月。这种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与资本逐利的冷酷本质形成荒诞的对照。
我突发奇想地算过,A股每年实际交易天数居然比纽交所少20多天。这个数字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投资者总显得更焦虑——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财富博弈,自然只能加倍疯狂。就像把一年的饭量压缩到十个月吃完,剩下的两个月看似在休息,实则是在为下一轮暴食积蓄病灶。
最近注册制改革时,居然没人提议优化休假制度。也许在监管者眼里,定期给市场喂服安定片比根治病灶更简单?又或者我们心底都藏着个隐秘的渴望:需要这些强制性的暂停来掩饰自己的疲惫。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乘客们表面上抱怨临时停车,其实都在偷偷享受这难得的、不必向前冲的合法借口。
下次休市通知出来时,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当K线停止跳动的那几天,才是真正检验投资成色的时刻。你能坦然面对突然静音的世界吗?还是说,离开了红绿闪烁的屏幕,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自己对财富的焦虑?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明天就是冬至,北交所提前收盘——你看,连休假都要分个三六九等,这市场啊,从来就没真正休息过)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