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个做期货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买白银,比买比特币还像赌博。”我当时没太在意,直到回家后刷到新闻说国际银价又冲了一轮——这才想起自己账户里还躺着几年前买的某只白银ETF,差点都忘了这茬。
说实话,白银基金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个“情绪放大器”。你看啊,黄金太贵,一般人玩不起;铜铝镍这些工业金属又太专业,没点行业知识根本摸不着门道。白银恰好卡在中间:有点避险属性,又带点工业需求,还沾着点“平民贵金属”的亲切感——这种模糊的定位,反而让它成了最容易引发散户狂欢的品种。
我整理过市面上主流的几只白银基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产品说明书里都会强调“抗通胀”“避险属性”,但翻翻历史走势,白银的波动幅度经常比黄金猛得多。去年三月市场恐慌时银价暴跌30%,两个月后又暴涨60%,这哪是避险,分明是坐过山车。所以真要说避险,可能避的是“别人都恐慌时你反而得冷静”的那种险。
我个人比较偏爱带杠杆的白银期货基金——虽然风险高,但至少坦荡。有些基金名字听着稳健,底层却塞了一堆白银矿业公司的可转债和期权,波动起来比纯期货还刺激。这就好比你去餐厅点清炒时蔬,结果吃出半盘肉渣,还不如直接点个红烧肉来得实在。
最近新能源炒得火,白银的工业需求又被翻出来说事。光伏面板、电动车电路都要用银,这没错,但要说能靠这个拉动银价长期上涨,我持怀疑态度。技术迭代太快了,十年前谁想得到LED灯会用那么点银浆?现在纳米银线导电膜甚至开始替代传统镀银工艺。工业需求这个故事,讲着讲着就容易漏气。
倒是地缘政治这玩意,永远能给白银加点戏。俄乌开打那天,我盯着盘面笑了:银价先是跟着黄金窜了一波,隔天又跟着大宗商品砸下去——市场根本搞不清该把它当避险资产还是风险资产。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走势,反而成了某种另类的对冲工具:当你觉得世界要乱但又不确定怎么乱时,买点白银总没错,毕竟它永远在“乱涨价”和“乱跌价”之间随机切换。

最后说个暴论:白银最适合的买法,可能是定投+遗忘。我认识一个阿姨,从2015年开始每月固定买500块某白银LOF基金,期间经历了两轮腰斩和一轮翻倍,去年一看年化收益居然跑赢了90%的股民。问她秘诀,她说:“我就当每月少打两次车。”你看,有时候打败算法的不是更厉害的算法,是人类的健忘。
(写完看了眼持仓,得,明天该补点白银基金了——倒不是多看好,主要是怕被打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