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7年初春,我在深圳华强北的一家小面馆里,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隔壁桌两个年轻人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区块链+共享经济”的创业计划,而面馆老板老张——一个五十多岁、手指关节粗大的湖南人——正默默往我的牛肉面里多加了半勺辣椒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2017年真正的创业机会,可能就藏在这碗12块钱的牛肉面里。
一、被VC们忽视的”反互联网”生意
那年创投圈有个奇怪的现象:所有人都在谈论”颠覆”,却没人愿意看一眼那些需要系着围裙、沾着油烟的生意。我记得参加过一个路演会,23个创业项目里有17个在做”社交电商”,剩下6个在包装”新零售”概念。但就在同一个月,我认识的一个90后姑娘,靠着在城中村开”24小时自助洗衣房”,悄悄实现了月入8万的现金流。
这让我想起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说过的一句话:”经济泡沫时期,最赚钱的往往是那些给醉汉卖醒酒汤的小摊。”2017年的中国,太多人想当造梦者,却忘了有人需要实实在在的枕头。

二、三个被验证的”土味项目”
1. 社区老年食堂:北京朝阳区有个退伍军人,把倒闭的报刊亭改造成”10元暖心餐”站点。用预制菜+微波炉的极简模式,专做独居老人的午饭生意。后来发展出代买药、代缴费等衍生服务,单个站点年利润竟超过某些A轮公司。
2. 校园二手书循环:广州大学城几个学生搞的”教科书以旧换新”平台,用小程序实现线下扫码估价、上门回收。他们发现毕业生扔掉的教材里,藏着每学期近300万的循环交易额。这个项目最妙的是根本不需要教育用户——学生们早就自发在这么做。
3. 县城短视频代运营:我表弟在江西赣州的工作室,专给当地餐馆、建材店拍15秒探店视频。用方言配音+土味特效,每条收费300-500元。后来发展出”爆款套餐”,帮客户一条视频带来200+到店顾客。这生意VC看不上,但实实在在养活了一个8人团队。
三、为什么这些项目成功了?
观察这些案例,我发现它们都暗合了某种”反脆弱”逻辑:
– 不依赖资本输血(老张的面馆从来不需要BP)
– 解决具体痛点(大学生就是不想买新教材)
– 有自然现金流(你见过先吃面后付钱的互联网公司吗?)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在咖啡馆里讨论”用户画像”时,这些创业者早就把客户微信加了个遍。他们不懂什么DAU、MAU,但清楚地知道王阿姨爱吃辣、李老师总在周三来取书。
四、被时代错过的启示
现在回想2017年,那些追逐风口的项目大多成了PPT里的案例,而这些”笨生意”反而活成了毛细血管般的商业生态。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许小年说的:”中国最缺的不是创新,而是把小事做到极致的精神。”
或许真正的创业智慧,就藏在你家楼下那间永远亮着灯的打印店里——它不改变世界,但稳稳地收着每张5毛钱的打印费,一收就是十年。在资本寒冬来临时,这样的生意反而显出了惊人的韧性。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2017年什么项目最好,我会说:去找那些被互联网精英们嘲笑的”传统生意”,然后比他们多坚持18个月。历史证明,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颠覆,而是满足需求——哪怕这个需求,只是让加班的人吃上一碗热乎的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