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到2018年的记账本,看到”星巴克馥芮白32元”旁边用红笔写着”戒拿铁”,忍不住笑出声。那会儿刚读完穷爸爸富爸爸,热血沸腾地觉得省下咖啡钱就能财务自由,结果坚持了不到三周——毕竟甲方爸爸拍桌子要方案时,咖啡因是比复利更直接的救命稻草。
有意思的是,现在回头算这笔账:就算真戒了五年咖啡,省下的钱可能还赶不上去年医药板块三天波动。这大概就是理财最吊诡的地方:我们总在微观层面锱铢必较,却对宏观层面的财富逻辑一知半解。
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听到个挺刺耳的观点:”中产理财本质是焦虑转移仪式”。当时满座哗然,但细想不无道理。当996压得人喘不过气时,研究基金K线图反而成了某种精神按摩——至少能假装对生活还有掌控感。就像我邻居王老师,能把ETF折溢价率算到小数点后四位,却始终不敢和校长提职称评审的事。
真正让我对理财开窍的,反倒是2020年隔离期间的事。当时被迫取消所有出差,突然多出大把时间整理过往投资记录。翻到2015年跟风买创业板基金的交割单,2017年追逐P2P的转账记录,像在阅读自己的恐惧编年史。每个冲动决策背后,藏着的都不是理性计算,而是”怕错过”的焦灼——同事买房升值了,大学同学私募赚翻了,连小区保安都在聊数字货币…

后来索性把理财APP全删了,改用最笨的办法:每周二晚上雷打不动两小时,用纸质笔记本记录资产变动。慢下来的过程里突然看清:当年错判白酒板块不是技术问题,是看到茅台突破2000元时手抖心慌的生理反应;坚持定投半导体能盈利也不是眼光毒辣,纯粹是设置了自动扣款懒得取消。
最近常和朋友说,理财到最后其实是人格修整。那些K线图上的毛刺,何尝不是内心贪婪与恐惧的实体化?有次和做量化的朋友喝酒,他半醉时说真正难的不是构建模型,是每次回撤时克制住修改参数的手——这话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班主说的”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现在倒觉得,与其纠结年化能不能多挣2%,不如定期给”财务情绪”做体检:看到别人暴富时心跳加速吗?市场暴跌时失眠吗?要是理财反而让生活更紧绷,那和古埃及人攒钱买通往冥界的船票有何区别?毕竟复利最神奇的不是数字增长,而是让人拥有对生活说”不”的底气——虽然这份底气,往往要摔过几个跟头才能换来。
(记账本最新一页写着:”拿铁x2,64元——甲方改稿七轮的精神损失费,该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