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老友喝咖啡,他忽然问我:“你觉得北信瑞丰怎么样?”我愣了一下——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有多难回答,而是突然意识到,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三五个标签来定义一家管理着上百亿资金的机构。
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场行业沙龙时遇到的场景。一位自称“资深基民”的男士在茶歇时侃侃而谈,把各家基金公司的业绩曲线倒背如流,却在被问及“为什么这只基金敢在新能源泡沫顶峰时逆势减仓”时突然语塞。我们总是太容易陷入数字游戏,却忘记了每个净值波动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决策。
说回北信瑞丰。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形容,大概是“克制”——这个词在当今这个追求爆款、追逐热点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记得他们某只主打消费赛道的产品,在2021年那个全民追捧白酒的狂热期,竟然连续三个季度减持龙头酒企。当时不少渠道销售急得跳脚,结果呢?第二年消费板块回调25%,那只基金的最大回撤控制在个位数。
这种反共识的勇气从何而来?我特意约了他们一位离职的基金经理喝酒——在金融街某家威士忌吧的角落,他苦笑着说:“公司风控会上最常被挑战的不是’为什么没赚钱’,而是’为什么这个仓位和市场共识这么像’。”这话听着像场面话,但当你翻看他们过去五年的持仓报告,会发现确实存在某种“刻意保持差异”的执念。
当然,这种特质是把双刃剑。去年科技股行情爆发时,他们因为对估值容忍度太低,硬是错过了最肥美的一段涨幅。某个深夜看研报时我突然想到:这像不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坚持练笨功夫的门派?短期可能打不过招式花哨的对手,但时间拉长到十年周期,他们的夏普比率确实排在行业前15%——这个数据很有意思,既不是顶尖到让人惊艳,又稳定得不像中型基金公司。
最近让我对他们改观的,是观察到他们在ESG投资上的实践。不是那种敷衍地扔几个新能源股票凑数,而是真的把碳中和路线图拆解到每个行业的评估模型里。有次调研时听到个细节:他们甚至为化工组配备了环境工程背景的研究员——这种配置在业内堪称奢侈。某种程度上,这种“慢功夫”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野心:不想做追风口的猎手,而是在培育自己的生态。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投资者真要选择他们,可能需要先调整心态。如果你期待的是每个季度都能跑进前10%的刺激,大概率会失望。但若是想要寻找能在完整牛熊周期里陪你穿越波动的那种“踏实感”,他们的某些产品确实值得放在观察列表里——当然,最好别是那些为了规模凑出来的主题基金。
最后想说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喻:买基金就像找结婚对象,那些整天把业绩排名挂在嘴边的,未必比得上能在市场癫狂时按住你手的。北信瑞丰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那个会在牛市狂欢派对上提醒你“该系好安全带”的同行者。至于听不听劝——就像我那位老友最后说的:“都知道长期主义是对的,但大多数人还是败给了人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