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PE的老友喝酒,聊起行业现状时他突然感慨:“现在市场上真正懂产业的资本太少了,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这句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中信建投资本——这家背靠券商巨头却又时常显得低调的另类投资平台。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他们的项目团队是在三年前某个半导体论坛的after party上。当时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投资总监,在酒精的作用下滔滔不绝地分析着国产替代的窗口期:“我们现在投项目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既要速度又要稳,但最怕的是换到一半发现轮胎型号不对。”这种带着行业黑话又形象到骨子里的比喻,让我瞬间记住了这家机构的独特气质。
与那些追逐风口的热钱不同,中信建投资本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个“产业外科医生”。他们最近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就很有意思——不是简单跟风押注锂电池,而是深入到正极材料纳米化这种细分到令人发指的赛道。我认识的一个材料学博士被他们挖去当技术顾问后吐槽:“他们问的问题专业到让人头皮发麻,有次为了一个催化反应路径的能耗问题,拉着我们开了整整八小时的技术论证会。”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决策节奏。你说他们保守吧,他们敢在生物医药领域押注那些还处在临床一期的创新药;你说他们激进吧,却又会在看似火爆的消费赛道前突然刹车。这种矛盾性让我想起围棋高手——有时候看似缓手,实则是在布一个三年后才会显现的大局。
不得不说的是,他们的投后管理方式简直像个“强迫症患者”。有次我去参观他们被投企业,发现竟然派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甚至IT系统架构师组成“特战队”驻场三个月。创始人苦笑着跟我说:“比当年高考冲刺还严格,连办公室绿植摆放都要符合人体工学。”这种深度介入看似过度,却在关键时刻帮企业躲过了好几次供应链危机。
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喊“价值投资”,但真正沉下心去做产业协同的少之又少。中信建投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敢把券商投行部门的产业资源真正赋能给被投企业——不是简单介绍几个客户,而是把企业的技术参数直接对接到下游应用场景做测试验证。这种“保姆式”服务虽然耗时耗力,却真正构建起了护城河。
当然他们也不是完美无缺。有时候过于强调风控会错失一些爆发性机会,去年某个后来涨了十倍的元宇宙项目,就是因为“商业模式不够清晰”被风控委毙掉了。但或许这种“宁可错过也不投错”的固执,正是他们能在多次资本寒冬中活下来的关键。
在这个充斥着短期主义的时代,看着他们还在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莫名让人感到几分欣慰。就像我那位PE朋友最后醉醺醺说的:“当潮水退去时,你才会发现谁在穿着泳裤认真游泳,谁只是在裸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