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说:当梦想撞上现实,我们该不该继续装睡?
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数字——银行账户余额:47,328.56元。这个数字在三年前创业开始时是200万。桌角放着一杯早已冷透的咖啡,旁边是第七版商业计划书,每一页都写满了”颠覆行业”、”万亿蓝海”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不禁苦笑,想起上周投资人那句轻飘飘的”你们这个模式,我看不到差异化”。
创业神话的背面
每个创业者都听过那个故事——车库里的两个年轻人,用一台二手电脑改变了世界。但没人告诉你,99%的车库创业最终都变成了二手车交易平台。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独角兽”神话,却很少讨论那些在B轮死掉的”独角兽尸体”如何堆积如山。
记得去年参加一个创业大会,台上嘉宾侃侃而谈”如何从0到1″,台下坐着的都是想从1到100却发现自己还在-100挣扎的创业者。最讽刺的是,会后交换名片时,那些侃侃而谈的”成功者”十个有九个已经悄悄把公司卖了或者转型做了知识付费。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相
“先亏钱,后赚钱”——这话听起来像某种创业咒语。但现实是,大多数公司亏着亏着就没了。我曾见过一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为了追求”用户增长”,每卖一台设备亏200元,结果用户量上去了,公司却倒了。接盘的投资人把技术团队挖走,品牌直接雪藏。创始人现在在朋友圈卖起了阳澄湖大闸蟹。
融资更是场荒诞剧。去年有个做社交产品的朋友,为了迎合投资人喜好,硬是把一个约会APP包装成了”基于LBS的兴趣社交元宇宙入口”,估值瞬间翻了三倍。我问他:”你自己信这套说辞吗?”他耸耸肩:”不重要,只要下轮有人信就行。”
创业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们这代人似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创业崇拜症”——把创业当成人生解药。失恋了?创业!中年危机?创业!不想上班?创业!仿佛只要喊出”我是创始人”,就能自动获得社会豁免权。
最可怕的是创业者之间的互相洗脑。那些创业社群里的对话常常让我毛骨悚然:”坚持住,黎明前最黑暗!”(其实公司已经三个月发不出工资)”我们的技术绝对领先行业五年!”(实际上竞品已经迭代到第六代)这种集体催眠让很多本可以及时止损的人越陷越深。
也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成功
我认识一个做手工皮具的姑娘,工作室就开在老小区车库里,每年稳定赚个三四十万。问她为什么不融资扩张,她说:”我就喜欢现在这样,每件产品都能亲手完成。”在创业神话满天飞的时代,这种”小而美”反而成了异类。
另一个做餐饮的朋友更绝,把三家盈利的店关了,只留一家。”钱够用就好,现在每天下午能去接女儿放学。”说这话时他脸上的松弛感,是那些A轮B轮创业者脸上永远看不到的。
写在最后
创业这件事,最吊诡的地方在于——那些劝你别创业的人,往往自己创过业;而那些拼命鼓励你创业的人,可能正等着从你的梦想里分一杯羹。
三个月前,我终于决定结束那个烧了200万的项目。注销公司那天,我在工商局门口站了很久。阳光很好,我突然想起创业前那个简单的问题:”我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我怎样才能成为下一个马云?”
也许真正的创业精神,不在于敢不敢all in,而在于懂不懂适时fold。毕竟,承认失败也需要勇气,而重新开始,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