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一位穿着格子衬衫的程序员——典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员工形象。他正用手机查看基金净值,屏幕上是熟悉的”161022″代码。”定投三年,收益率还不如余额宝,”他苦笑着把手机推给我看,”但要是去年半导体行情时卖掉…” 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创业板指数的魔幻现实主义:它既是”中国纳斯达克”的梦想载体,也是散户情绪的放大镜。
一、创业板指数: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
坊间总把创业板比作”赌场”,但这个比喻漏掉了关键细节——这里的赌桌被政策焊死了围栏。2019年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IPO门槛从”连续盈利”变为”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这直接导致指数成分股里充斥着估值百倍却从未盈利的”故事大王”。富国创业板ETF(161022)作为跟踪该指数的老牌基金,本质上是在帮投资者下注一个命题:中国能否批量生产特斯拉式的企业?
有意思的是,创业板指前十大权重股中,居然有温氏股份这种养猪企业(2023年底仍占3.7%权重)。这就像纳斯达克100里混进一家饲料公司——指数编制规则暴露了新兴市场的尴尬:当科技新贵们还不够胖时,只能拿传统行业的”虚胖”来充门面。

二、定投者的困境:时间不再是朋友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定投宽基指数,长期必赢。”但创业板指狠狠打了这个理论的脸。假设你在2015年6月牛市顶点开始月定投富国创业板ETF,到2023年底的8年半时间里,年化收益率仅2.3%(数据来源:韭圈儿计算器),期间最大回撤达到惊人的62%。这引出一个反直觉结论:在高波动市场,定投可能放大痛苦而非平滑风险。
我做过一个粗暴实验:将创业板指和标普500的K线图去掉坐标轴让朋友盲猜,多数人会把波动更剧烈的误认为美股——事实上那是创业板指。这种非对称波动(涨得慢跌得快)像极了赌场里的老虎机:偶尔吐出几个钢镚,只为让你继续押注下一个”硬科技风口”。
三、基金经理的”隐形枷锁”
虽然是指数基金,富国的跟踪误差(2023年为0.38%)背后藏着主动管理的幽灵。创业板指每季度调整成分股,那些突然被踢出指数的股票(比如暴风科技之流)往往正处于流动性危机中。基金经理不得不提前预判调仓,这就形成了诡异的套利链:聪明钱在指数调整前埋伏,韭菜资金被动接盘。
更黑色幽默的是,创业板指的超额收益往往来自”非科技”时刻。比如2021年春节后”茅指数”崩盘时,资金被迫涌入创业板龙头,但这与科技创新毫无关系,纯粹是市场流动性游戏的副产品。
四、给冒险家的实用建议
如果你仍想参与这场游戏,不妨试试”逆向增强策略”:
1. 用市净率而非市盈率筛选(创业板成分股40%处于亏损状态,PE失效)
2. 避开基金季报重仓股(机构扎堆导致估值扭曲)
3. 把创业板ETF当作期权玩——设置20%的硬止损线,就像我那位程序员朋友后来领悟的:”现在我只在半导体板块PB跌破3倍时加仓,其他时候当它不存在。”
最近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创业板指的成分股研发投入占比从2019年的5.1%升至2023年的7.3%,但资本化率却从42%降到29%。这意味着企业开始把研发费用当期消化而非资本化美化报表——某种程度上的财务诚实,或许才是真正的”创业板黄金”。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查了下那位程序员的基金账户:他在2023年光伏暴跌时手动加仓,现在收益率终于跑赢了银行理财。你看,有时候打败指数的不是策略,而是人类特有的固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