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一个酒局上遇见了一位自称“影视投资人”的王总。他穿着定制的西装,腕表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冷光,嘴里蹦出的全是“IP孵化”“赛道布局”这类时髦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举着酒杯说:“现在投电影就像买彩票,但中奖率可比彩票高多了——毕竟你可以自己印号码。”当时满座哄笑,我却在那张油光满面的脸上看到了整个行业的癫狂。
影视投资本质上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集体幻觉。资本方假装相信艺术价值,创作者假装尊重市场规律,而观众则被灌醉在铺天盖地的营销话术里。我记得某个独立导演喝醉后拉着我说实话:“现在递项目书就像在夜店抛媚眼,得先让金主看见胸口的钻石项链,至于项链底下是真心还是硅胶,谁在乎?”
这个行业最诡异的悖论在于:越是声称“尊重创作”的资本,越擅长阉割创作。去年某平台S+级项目的策划会上,戴着克罗心手链的95后总监敲着白板说:“观众要的不是好故事,是能截成15秒短视频的高光时刻。”于是编剧们开始像装配零件一样堆砌“名场面”,当某个主角说出“三生三世绝不会爱上你”这种台词时,会议室爆发出的掌声比片场更热烈。
数据赌徒们正在用算法解构艺术。某个新晋影业CEO得意地向我展示他们的“爆款预测模型”,当系统给梁朝伟的演技打出了87.5分时,他真诚地感叹:“你看,连影帝都是可以量产的。”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为什么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像精密计算的化学实验——所有不确定的情感都被提纯成可复制的工业糖精。
但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不是资本的野蛮,而是创作者的自我驯化。见过太多导演在资方面前熟练地切换人格,就像川剧演员换脸谱。某次探班时,亲眼目睹一位拿过国际奖项的导演,为保留某个植入广告的镜头,对着手机那头的品牌方连说十二声“明白”。挂断电话后他盯着监视器看了很久,突然没头没尾地说了句:“其实胶片时代的放映员最幸福,他们从来不需要知道放的是什么故事。”
或许我们都搞错了因果关系。不是资本污染了创作,而是这个时代早就失去了凝视完整故事的能力。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切成碎片,投资方不过是顺应时势地把电影也做成拼图——至于最后拼出来的是教父还是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图案,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偶尔还会遇到那位王总,他的口头禅已经变成“我们要做长期主义的内容资产”。但每次看到他西装内衬上绣着的“All in”字样,我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夜晚他说的真相:这确实就是赌局,只不过赌桌上堆着的不是筹码,而是所有人残存的、对光影魔法最幼稚的信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