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谈论着”会斯通那位总裁”。他们用着混合敬畏与不解的语气,仿佛在讨论某个来自外星的生物。我不禁低头笑了笑——作为他们口中的主角,这种疏离感几乎伴随了我整个职业生涯。
人们总习惯给投资大佬贴上冷血理性的标签,好像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子屏幕执行毫无感情的买卖指令。但真相是,这个行业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不理性”。2018年寒冬,我们顶着全体合伙人的反对,执意投资了一家濒临破产的生物检测公司。不是因为财报数据有多漂亮(事实上简直惨不忍睹),而是那个创始人在演示时,说到技术突破可能挽救的患者时突然哽咽的模样,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拿着商业计划书四处碰壁的自己。
有时候我觉得,投资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一种带着体温的直觉艺术。去年在硅谷,我遇到一个穿着褪色卫衣的年轻人,他的项目在技术评审环节得分垫底。但当他演示到如何用AI帮助失语症患者重建语言系统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让我当场签下了比原定高两倍的投资额——这个被风控部门列为”非理性决策”的项目,如今估值已经翻了四十倍。
当然,这种”任性”需要付出代价。三年前我们重仓新能源时,整整十八个月都在承受股东们的质疑。最艰难的那个季度,我每天凌晨四点就醒来,对着天花板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但正如我常对团队说的:真正的风险不是赔钱,而是因为害怕赔钱而错过改变世界的可能。
现在的投资圈充斥着各种算法模型和大数据分析,这当然没错。但当我看到某些机构把决策完全交给AI时,总觉得像是用温度计去测量爱情——精准,但毫无意义。上周评审会上,有个年轻分析师用二十页PPT证明某个项目不值得投,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抛开所有数据,你相不相信这群人能在绝境中杀出血路?”
或许正是这种带着人性温度的投资哲学,让我们在疫情期间逆势投了七家小微企业。当时所有人都说疯了,但现在回头看,其中三家已经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有时候深夜复盘,我会想起父亲那个年代的老派投资人——他们不用Bloomberg终端,而是通过一顿饭、一杯茶来感受创业者的灵魂。这种近乎失传的技艺,或许才是金融行业最珍贵的遗产。
最近常被问及如何平衡收益与社会价值。我的回答总是让提问者失望:真正的投资从来不需要平衡,因为最好的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善意。当我们投资能解决清洁饮水的技术,或是能提升教育效率的平台时,利润和社会价值根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离开咖啡厅时,那两个年轻人还在争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我很想告诉他们,在这个被算法和模型统治的时代,最叛逆的行为可能就是相信人的温度。毕竟,再精妙的模型也算不出,某个创业者今天是否送孩子去了急诊室,昨夜是否为了突破技术瓶颈熬白了头发——而这些,往往才是决定成败的真正变量。
(写完最后一段突然想到,明天还要去参加被投企业的产品发布会。听说他们给第一款产品刻了一句标语:”为不可能而生”。瞧,这就是为什么我热爱这份工作——每天都能见证理性的资本如何滋养最疯狂的梦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