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点半,我那个把“价值投资”挂在嘴边的朋友老陈,总会准时发来一条微信:“001361今天咋样?”后面跟着三个咧嘴笑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屏幕那头的紧张。这种近乎偏执的每日净值查询,像极了当代投资者群体的集体症候群。
三年前我第一次买基金时,也曾把净值波动图设置成手机屏保。直到某个周四的暴跌日,我在会议室里忍不住刷新了十七次页面,把手机电池耗到自动关机——结果错过了客户的重要来电。那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追逐的或许根本不是财富增长,而是用数字波动填补内心不确定性的空洞。
(一)
基金经理们总爱说“长期持有”,但净值APP的设计却在鼓励相反的行为。那个显眼的红色下跌箭头,那个实时跳动的涨跌幅百分比——这些设计本质上和老虎机的闪光按钮没有区别。我认识一个做UI设计的朋友,他们团队曾接到任务:要把净值刷新功能做得“更让人上瘾”。结果就是在页面顶部增加了每秒自动滚动的估值提示条,像证券交易所的行情屏一样刺激多巴胺分泌。
最讽刺的是,001361这类混合型基金本来应该以季度为单位评估,但现在大多数人连三天都等不了。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馆,我亲眼看见邻座的白领因为当日净值下跌0.3%取消了家庭旅行预订。这种对短期波动的过度反应,让基金投资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日内交易——完全背离了资产配置的初衷。
(二)
净值数字背后的认知偏差更值得玩味。当001361连续上涨时,投资者会觉得是自己眼光独到;一旦出现回撤,就立刻归咎于基金经理无能。这种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在基金论坛里随处可见:赚钱时晒收益截图配文“跟着大佬吃肉”,亏钱时骂“狗庄割韭菜”的往往是同一批人。
我自己的投资笔记里记录着一个有趣现象:去年001361实际收益率是11.2%,但问卷调查显示其持有人平均预估收益为-3.8%。为什么?因为人们对亏损交易的记忆强度是盈利的2.5倍(这有神经经济学实验支撑)。那些偶尔的下跌日子像墨点般晕染了整体收益记忆——净值查询本质上是在强化这种负面认知偏差。
(三)
或许我们需要像戒糖一样戒除每日净值查询。我自己试验过“净值斋月”——强制把交易软件卸载一个月,结果那个季度的操作频率下降80%,收益反而跑赢之前三个月。这不是说完全不管,而是把检查频率调整为月度复盘,像真正的机构投资者那样看待资产波动。
现在当我再收到老陈的每日问候,会回他一句:“不如聊聊这支基金重仓的锂电池技术迭代到哪步了?”毕竟决定最终收益的,是资产本身的成长性,而不是小数点后四位数的每日舞步。有时候我在想,要是基金公司推出“年度净值单次查询服务”,或许才能真正筛选出值得陪伴的长期投资者。
(收盘钟声响起时,真正该审视的或许不是净值曲线,而是我们被数字异化的投资灵魂)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