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融证券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上周和老张喝酒,这老哥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哎,你听说国融证券那事儿没?” 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又是国融。这名字在过去两年里,就像金融圈里的一个幽灵,时不时冒出来刷存在感,但真要问“怎么回事”,大多数人又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1. “草莽英雄”的宿命?
国融证券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闯进华尔街大门的“县城学霸”。你说它没本事吧,它确实在债券承销、资管业务上啃下过几块硬骨头;可你说它稳吧,监管罚单和股权纠纷又像连续剧一样没完没了。这种矛盾感特别“中国”——野蛮生长的中小券商,一边在政策缝隙里闪转腾挪,一边又得装作西装革履的乖学生。
我查了查数据:2022年净利润同比跌了70%,评级从BBB一路滑到CC。但有意思的是,它的债券业务居然还能排进行业前30。这让我想起老家那个总被查封却永远人声鼎沸的夜市——“不完美,但死不透”,大概就是这类机构的生存哲学。
2. 那些“不能明说”的潜规则
圈里人提到国融,总会暧昧地笑一笑。它的股东背景像一场俄罗斯套娃游戏:明天系旧部、地方国资、神秘民企……每层壳背后都藏着一段不可说的往事。有个做尽调的朋友吐槽:“他们家的股权结构图,画出来像张蜘蛛网,看久了会密恐发作。”
更耐人寻味的是它的“踩线艺术”。比如2021年那单ABS违约,表面上说是市场波动,可业内都知道是底层资产早就烂透了。这种操作像在刀尖上跳踢踏舞——“我知道你在玩火,但只要你没烧到别人家院子,我就先假装没看见”。监管的微妙态度,某种程度上成了这类机构的生存氧气。
3. 普通人的机会or陷阱?
去年帮一个亲戚看账户,发现他重仓了国融代销的某款“高收益理财”。产品说明书里那些“预期年化8%”“国企担保”的字眼,看得我后背发凉。后来果然暴雷,亲戚却嘟囔:“人家客户经理说,这种产品以前从来没出过事……”
这大概是最讽刺的地方:越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机构,越懂得用“接地气”的话术收割普通人。他们不说“信用下沉”,而说“政策红利”;不提“期限错配”,反而强调“灵活存取”。当你被7%的收益率晃花眼时,根本不会注意合同角落那句“不承诺保本”。
4. 我们到底该恨它还是谢它?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经济学家赫希曼的“退出-呼吁”理论。国融这样的机构,就像金融体系里的“鲶鱼”——它搞乱一池水,但也逼着所有人思考:为什么投资人宁愿赌这类平台,也不信正规军?为什么明明知道有坑,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往里跳?
也许答案很简单:在一个资产荒的时代,“饿死”和“毒死”之间,大多数人会选择先吃饱再说。
(完)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老张发微信问:“所以到底能不能买他家产品?” 我回了句:“如果你愿意用本金赌明天,不如直接去澳门——至少那边愿赌服输。” 他发来一个捂脸表情。你看,这就是人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