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这个时代的隐形身份证
上周陪朋友去办房贷,银行信贷员第一句话就问:“您二位征信报告带了吗?”朋友手忙脚乱打开手机,我却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在活成一串由央行背书的数字代码。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十年前我第一次登录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时,还得特意跑去网吧——生怕自家电脑中毒泄露信息。那时的界面简陋得像个县政府门户网站,查询还要收20块钱。现在呢?刷个脸就能秒出报告,连去年在某小摊上用花呗买了斤橘子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件事特别让我感慨。去年帮公司招人时,有个应聘者能力出众,却在背调时发现征信记录里有连续三个月信用卡逾期。后来他红着脸解释,那段时间母亲重病,资金周转不过来。说实话,我当时握着那份打印出来的征信报告,感觉像握着别人的生死簿——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多少说不出口的人生艰难。
这让我想起个讽刺的对比。现在年轻人谈恋爱都要互查征信了,美其名曰“评估未来伴侣的财务责任感”。上周咖啡厅邻座的两个姑娘就在交流怎么套路男方身份证号去查征信,听得我后背发凉。我们的亲密关系,什么时候需要先通过央行系统的检验了?
最让我担忧的是某种“数字出身论”的苗头。那些因为大学期间被网贷坑害的年轻人,那些因为创业失败留下记录的中年人,他们可能要带着这个数字污点走过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征信系统本该是促进诚信的工具,但现在看来,它正在创造一批现代社会的“信用阶层”。
有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注意:截至去年底,全国有超过600万人提交了征信异议申请。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套系统远非完美。我认识个程序员就因为和某个老赖同名同姓,买房时被卡了三个月——算法可不会分辨你们是不是同一个人。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上次我因为银行卡盗刷和银行扯皮,最后就是靠着征信报告里的异常记录才追回损失。这套系统确实让老赖们无处遁形,上次某个欠钱不还还晒奢侈生活的网红,不就是被网友扒出征信记录后才认怂的?
最近听说征信中心在搞区块链升级,可能要纳入水电费缴纳记录。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忧虑——当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量化评分时,会不会反而活得更束手束脚?就像我现在每次扫码骑共享单车,都会下意识担心要是忘了锁车,会不会影响我的信用分。
或许某天我们会像讨论星座一样讨论彼此的征信评分:“他是750分以上的优质人群”、“她居然只有500分要小心”。但愿到那时,我们还记得信用评分的初衷——它不是给人贴标签的工具,而是让守信者过得更好的承诺。
(写完看了眼自己的征信报告,突然觉得手机屏幕里的数字,比镜子里的自己更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41/